秋收的日子定在寒露前后,村里的打谷场早早清扫干净,石碾子也被磨得锃亮。苏砚秋夜里总往田里跑,带着苏砚兰拿着灯笼照稻穗——看谷粒的饱满度,掐开几粒尝尝硬度,估算着最佳收割时机。
“大哥,你看这谷粒,咬着咯吱响。”苏砚兰举着灯笼,光照在她手里的稻穗上,金黄的谷粒泛着油光,“比去年的瓷实多了。”
苏砚秋点头,心里有了数。他特意选了个晴天,头天夜里让苏砚兰烧了热水,把镰刀泡在里面——这是他前世学的小窍门,热水泡过的镰刀不易粘稻秆,割起来更利落。
天刚蒙蒙亮,他就带着苏砚兰下地了。割稻子是力气活,苏砚秋虽然这些日子练出了些力气,可割了半亩地就觉得腰快断了,手心的茧子磨破了,渗出血珠染红了稻秆。
“大哥,我来割,你歇会儿。”苏砚兰抢过他手里的镰刀,小姑娘不知哪来的劲,弯腰割稻的动作又快又稳,稻茬留得平齐,比村里的老把式还像样。
正割着,田埂上响起脚步声,李老栓带着李虎来了,身后还跟着粮行的王掌柜,王里正也被请来做见证。
“苏大郎,今天就开镰,咱们当着王掌柜的面过秤,看你到底能不能赢。”李老栓的三角眼在稻穗上打了个转,语气里带着几分不确定——李家的稻田看着确实比往年茂密,穗子也沉,可增产两成不是小数目。
王掌柜抱着胳膊,看着苏家田里的稻子,嘴角挂着怀疑:“苏小子,要是亩产达不到你说的数,可别耍赖。”
“绝不耍赖。”苏砚秋直起身,擦了把汗,“但若是达到了,王掌柜可得按说好的价收。”
“一言为定。”王掌柜拍了拍腰间的钱袋。
收割开始了。李虎带着两个佃户割李家的稻子,苏砚秋和苏砚兰割自家的,王里正带着人负责脱粒、过秤。打谷场上,石碾子转得“咯吱”响,金黄的谷粒从稻秆里脱出来,堆成小小的山。
日头升到头顶时,第一亩地的稻子收完了。王里正让人把谷粒装进麻袋,用大秤一称,高声报数:“李家第一亩,净粮三百一十斤!”
李老栓眼睛一亮——去年这亩地最多收二百五十斤,这才第一亩就多了六十斤!
李虎也愣住了,挠着头嘟囔:“怎么会这么多?”
苏砚兰紧张地攥着苏砚秋的衣角,手心全是汗。苏砚秋拍了拍她的手:“别慌,看咱们的。”
苏家第一亩地的稻子过秤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王里正眯着眼看秤星,顿了顿,大声道:“苏家第一亩,净粮三百四十斤!”
“哗”的一声,看热闹的村民炸开了锅。
“老天爷!三百四十斤!比李家还多!”
“去年苏家这地最多收二百六十斤,这可不是多三成吗?”
“苏小子真有本事!”
苏砚兰激动得眼圈都红了,苏砚秋也松了口气,后背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心里却像被太阳晒得暖洋洋的。
接下来的几亩地,产量都很稳定。李家的稻田平均亩产三百零五斤,比去年的二百五十斤足足多了五十五斤,刚好过两成;苏家的稻田更厉害,平均亩产三百三十五斤,比去年增产三成还多。
王掌柜看着秤上的数字,脸色变了又变,最后不得不叹服:“苏小子,我服了你了!这稻子,我按六十五文一斗收,绝不压价!”
李老栓的脸色复杂,看着自家的稻堆,又看了看苏砚秋,半晌才道:“你赢了。你的债,宽限一年。”
苏砚秋拱手:“谢李老爷。”他知道,李老栓心里肯定在后悔——若是当初没逼债,而是请他帮忙打理稻田,今年的收成怕是能再上一个台阶。
打谷场上,村民们围着苏砚秋问东问西,都是关于怎么种稻子的。苏砚秋也不藏私,把选种、追肥、清沟的法子一一告诉大家,听得众人连连点头。
“秋小子,你这学问真管用,明年我家的地也请你指点指点?”张屠户嗓门最大,“我给你工钱!”
“我家也请!”
“算我家一个!”
苏砚秋笑着应下:“都是乡里乡亲的,谈不上工钱,大家互相帮衬着来。”
卖粮那天,王掌柜亲自带着伙计来拉粮。苏家的二十亩地收了六千七百斤稻子,除去给地主的租子,还剩五千一百斤,按六十五文一斗算,一共卖了三十二贯七百六十五文。
拿到沉甸甸的铜钱时,苏砚兰的手都在抖。张氏坐在炕上,摸着串起来的铜钱,眼泪掉个不停:“你爹要是能看到,该多高兴……”
苏砚秋先去还了李老栓的债,连本带利一共三两六钱银子,他多给了四十文,算是利息。李老栓接过银子,看他的眼神终于没了之前的轻蔑,多了几分复杂。
“苏小子,以后要是有啥难处,尽管开口。”李老栓难得说了句软话——他算是看明白了,这小子不是池中之物,早点结个善缘总没错。
还完债,苏砚秋给张氏抓了最好的药,又去布庄给娘和妹妹各扯了块新布,最后买了两斤肉,打算给家人改善伙食。路过杂货铺时,他还买了些新的农具,甚至咬牙买了两斤好稻种——他打算明年试试培育新的品种。
回到家,苏砚兰正在灶台前忙活,看到他手里的肉,眼睛瞪得溜圆:“大哥,咱们今天吃肉?”
“吃。”苏砚秋把肉递给她,“给娘补补身子,也给你补补。”
张氏坐在堂屋,看着桌上的新布和药包,又看了看儿子晒得黝黑却精神的脸,忽然笑了:“秋儿,娘的病好多了,等开春,娘就能帮你下地了。”
“娘,您好好歇着就行。”苏砚秋给她倒了杯热水,“以后家里的事有我呢。”
傍晚,肉香飘满了小院。苏砚兰把炖得酥烂的肉盛进碗里,先给张氏夹了一大块,又给苏砚秋夹了几块,自己只小口小口地吃着。
苏砚秋看着妹妹满足的笑脸,又看了看娘渐渐红润的脸,心里踏实得很。他知道,还清债务只是第一步,未来的路还长,但他有信心走得稳稳当当。
窗外,月光洒在打谷场上,金黄的谷堆在月下泛着柔和的光。苏砚秋想起白天村民们请教种稻技巧时的样子,忽然有了个想法——或许,他不光能种好自家的田,还能带着全村人一起增产,让苏家屯的日子都好起来。
这个念头像颗种子,落在他心里,带着破土而出的力量。
稻浪里的输赢,赢的不只是银子,更是底气,是让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底气。
喜欢槐下田舍请大家收藏:dududu槐下田舍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