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漠北返回洛阳的马车,走得比来时从容了许多。苏砚秋没有选择快马加鞭,而是特意绕路穿过北疆的各州郡,想亲眼看看这些年新政推行的实效。车轮碾过平整的官道,沿途的景象像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让他的心头暖意渐生。
进入云中郡地界时,正是初夏。道旁的麦田已抽穗,青黄相间的麦浪随风起伏,田埂上的水渠里水流潺潺,几个农人正弯腰检查墒情,腰间挂着的水壶晃出清脆的声响。“这水渠修得真不错。”苏砚秋掀开车帘,对赶车的秦风笑道,“去年来的时候还是土沟,如今都砌上了青砖。”
秦风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水渠旁立着块石碑,刻着“万历十年,军民共修”。“林郡长真是个实干的,”他感慨道,“听说他把郡里的税银大半都投在了农桑上,百姓们都说,这官不贪钱,只办实事。”
马车行至云中郡城,更让苏砚秋惊讶。两年前还是土坯墙的县城,如今已换上青砖城楼,城门上挂着“云中县”的匾额,漆色鲜亮。城内的主街拓宽了两倍,两旁的商铺鳞次栉比,绸缎铺的伙计正用算盘核账,铁匠铺里传来“叮叮当当”的锻打声,最热闹的是格致器物铺,门口摆着的玻璃镜、水力纺车引得路人围观。
“苏相?”一个穿青布衫的书生认出了他,连忙上前行礼,竟是经世大学的毕业生,如今在云中县做主簿。“您怎么来了?快随我去县衙歇歇脚!”
苏砚秋摆摆手,笑着问:“县里的百姓日子过得如何?”
书生眼睛一亮,拉着他往巷子里走:“您瞧瞧就知道了!前两年迁来的流民,家家户户都盖了瓦房,有的还买了水车;匈奴百姓也学着开铺子,卖羊奶、皮货,生意好着呢!”
果然,巷子里的民居多是青砖瓦房,院墙里传出纺车声,有的人家还在院里种了石榴树,红花灼灼。一个匈奴妇女正坐在门口纺羊毛,见了书生,用汉话打招呼:“张主簿,买我家的羊毛吗?比去年细多了!”
“这是学了格致工坊的梳毛法。”书生解释道,“县太爷请了漠北的工匠来教,匈奴妇女的羊毛纺得又快又好,‘漠北毯’的订单都排到年底了。”
离开云中郡,马车向东南行,进入太原府地界。这里的商路更繁忙,官道上的驼队、马车络绎不绝,有的载着漠北的麦子往南运,有的装着江南的绸缎去西域,商人们坐在车辕上,用算盘计算利润,脸上带着轻松的笑意。
“苏相快看,那是乔家的商队!”秦风指着远处一队骆驼,为的正是乔家少东家乔松。
乔松也看见了他们,翻身下马迎上来:“苏相!您这是回洛阳?正好,我这队货里有新出的穿衣镜,带了两面给您和陛下!”他拍着驼背上的木箱,语气里满是自豪,“如今这商路畅通,从漠北到洛阳,二十天就能到,比从前快了一半,损耗也少了三成,生意好做太多了!”
苏砚秋问起各地商税,乔松扳着指头算:“太原府的商税比三年前翻了一倍,云中郡更厉害,翻了两倍还多!百姓手里有钱了,就爱买些新奇物件,玻璃镜、细布、好马……咱们的货根本不愁卖。”
路过一个驿站时,恰逢驿丞在给马匹换掌。苏砚秋驻足观看,见铁匠用的是军工厂淘汰的模具,打出的马蹄铁规整耐用。“这模具是军武学堂的学员送来的,”驿丞笑着说,“说让咱们也用上‘标准件’,换掌快,还省钱。如今驿站的马跑起来稳当,送信都比从前快!”
沿途的驿站都设有“军民协调点”,墙上贴着各州郡的布防图和商路表,士兵在旁登记过往行人,却不见刁难,反而主动给商队指路:“前面二十里有沙暴,等风过了再走。”这种军民之间的默契,让苏砚秋想起漠北的景象,心中愈踏实。
进入河南地界,景象又不同。这里的水田一望无际,“家稻”长势正好,田埂上的水车慢悠悠转着,几个农妇在渠边洗衣,说着谁家的稻子长得好,谁家的新媳妇织的布能卖高价。“这水车是经世大学的学生改良的,”一个老农见苏砚秋看水车,主动搭话,“比老水车省劲,一天能多浇两亩地!”
他指着远处的村庄:“村里盖了学堂,娃娃们都能念书了,先生是经世大学来的,不光教认字,还教算学、种地,说这叫‘新学问’。俺家孙子说,将来要去漠北当军官,用那‘望远镜’看敌人!”
一路行来,苏砚秋看到的不仅是繁华的城镇、丰收的田野,更是百姓脸上的神情——从前的愁苦、戒备少了,多了些从容、笑意。在一个小镇的酒肆里,他听见邻桌的商人谈论生意,说“如今税轻、路平、治安好,干啥都顺心”;在渡口,撑船的艄公哼着小曲,说“今年运粮多,赚的钱够给儿子娶媳妇了”;甚至在路边的茶摊,一个拾柴的老汉都乐呵呵地说“这年景,饿不着了”。
“您看,”秦风递过一块刚买的米糕,香甜软糯,“这米糕用的是‘嘉稻’,比从前的米更筋道,百姓都爱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苏砚秋咬了一口米糕,甜味在舌尖散开,心里却比米糕更甜。他忽然想起刚推行新政时,有人质疑“迁民实边”会劳民伤财,有人担心“军政分开”会导致治理混乱,还有人嘲笑“格致之学”是“奇技淫巧”。如今看来,这些担忧都成了过眼云烟。
百姓不会说谎。他们盖起瓦房,是日子变好的证明;他们送孩子上学,是对未来有了期盼;他们愿意尝试新物件、新法子,是对新政有了信任。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比任何奏折上的政绩都更有说服力。
抵达洛阳城外时,已是黄昏。朱雀大街上华灯初上,酒楼的幌子在风中摇晃,孩子们举着风车奔跑,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与漠北的宁静不同,这里的热闹更显繁华,却同样透着安稳的气息。
“这一路看下来,心里踏实了。”苏砚秋望着城门,轻声道,“咱们做的事,百姓认了,这就够了。”
秦风点头:“是啊,您常说‘民心即政绩’,现在算是真的见到了。”
马车驶入城门,苏砚秋回头望了一眼来路。北疆的麦浪、云中郡的商铺、河南的稻田……这些景象在他脑海中交织,最终汇成一句话:所谓治国,不过是让百姓有田种、有饭吃、有学上、有盼头。做到了这些,国家自然安定,疆域自然稳固。
他知道,前路还有许多事要做——军工厂要造更好的武器,格致工坊要研新的物件,经世大学要培养更多人才。但只要看着百姓的日子像这一路看到的景象一样,蒸蒸日上,所有的辛苦就都有了意义。
夜色渐深,洛阳的灯火映亮了天空。苏砚秋坐在马车里,嘴角带着笑意。他仿佛看到,不久的将来,这灯火会蔓延到更遥远的地方,照亮漠北的草原、南疆的山谷、西域的商路、海东的港口,最终汇成一片属于大明的、温暖而明亮的光。
喜欢槐下田舍请大家收藏:dududu槐下田舍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