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槐底村属于哪个办事处 > 第86章 铁轮生风遍踏山河(第1页)

第86章 铁轮生风遍踏山河(第1页)

格致工坊的打铁声从早响到晚,火星子溅在苏砚秋的衣袖上,他却浑然不觉,目光紧紧盯着铁匠手中那根被锻打成弧形的钢管。“再弯半寸,对,就是这样——要能稳稳托住人的重量,还得轻便。”

三个月前,苏砚秋在一本旧书里看到“木牛流马”的记载,忽然灵光一闪:百姓出行多靠步行或畜力,若能造一种不用牛马、自己就能驱动的车子,岂不是能省不少力气?他拉着陈默(格致工坊的总工匠)画了十几张图纸,从木轮改成铁轮,从脚踏板直接连轮轴,到加上链条传动,不知推翻了多少方案,终于有了眼前这台雏形——两个铁轮子架着铁管焊成的车架,车把上装着简单的刹车,脚踏板通过链条带动后轮转动,看着虽简陋,却藏着不少巧思。

“苏大人,您试试!”陈默擦了把汗,把车子扶稳。苏砚秋深吸一口气,跨上车架,双脚离地的瞬间有些晃,蹬了两下脚踏板,链条“咔嗒”转动,车子竟真的向前滑了出去。“成了!”他惊喜地喊道,越蹬越顺,铁轮碾过地面出“咕噜咕噜”的声响,带着他冲出工坊,在空地上转了个圈。

“这玩意儿,比骑马省劲,比走路快!”苏砚秋停下车,额角渗着汗,眼里却闪着光,“就叫‘自行车’吧,自己能走的车。”

消息传到各都护府,百姓们都觉得新鲜。苏砚秋当即拍板:“量产!让家家户户都能骑上。”可真要推行起来,难题接踵而至——钢管需要大量铁料,链条要求精度高,普通百姓买不起怎么办?

他连夜写了份奏折,请求朝廷拨款,在各州府设“自行车工坊”,招募工匠培训,又定下“以工代赈”的法子:百姓可以用粮食、布匹抵部分价款,实在困难的,帮工坊做些杂活(如打磨零件、组装车子)也能换一辆。

第一个试点放在安南都护府。消息一传开,百姓们挤破了工坊的门。“苏大人,这铁家伙真能自己动?”一个老农摸着车把,满脸怀疑。苏砚秋亲自示范,骑着车子在田埂上稳稳驶过,惊得田埂边的孩童追着跑。“您看,载着一筐菜也没问题。”他停下车子,后座上的菜筐纹丝不动。老农们顿时来了兴致,纷纷报名学做零件。

工坊里很快热闹起来,铁匠们锻打钢管,妇女们用麻线缠裹车座(免得硌屁股),孩子们蹲在旁边看链条怎么“听话”地转,嘴里跟着喊“咔嗒咔嗒”。第一批自行车造好那天,安南都护府的街道上挤满了人,看着工匠们骑着车列队驶过,铁轮滚滚,带起一阵风。

有个叫阿桂的农妇,丈夫早逝,她每天要背着几十斤山货走两时辰山路去市集。苏砚秋给她送了一辆,教她骑车。阿桂摔了好几跤,膝盖磕得青一块紫一块,却越学越起劲。半个月后,她骑着自行车去赶集,车后座捆着山货,一个时辰就到了市集,比以前多卖了不少钱。“这自行车,是咱家的‘财神爷’!”她逢人就夸,车把上总系着红布条,说是讨个吉利。

很快,“华夏自行车”的名号传遍各地。苏砚秋让人在车架上焊了块小铁牌,刻着“华夏”二字,既显身份,又让百姓看着亲切。工坊越开越多,不仅能造普通款,还改出了能载货物的“货运自行车”(后轮两侧加了货筐),能载孩子的“母子车”(前梁加了个小座位)。

西域都护府的牧民们起初不爱用,觉得不如骑马威风,直到有个牧民骑着自行车赶羊——车子灵活,追起跑散的羊比马还快,还不用喂草料,这下谁也不说不好了。他们给自行车裹上羊皮座套,在车把上挂个铜铃,骑着它在草原上飞驰,铃声“叮铃铃”响,比马蹄声还热闹。

海东都护府靠海,渔民们改出了“水陆自行车”——后轮换成宽铁轮,能在沙滩上骑行,赶海时载着渔网,比扛着省力多了。孩子们则喜欢在码头边比赛,看谁骑得快,铁轮溅起的水花沾在裤腿上,笑声比海浪还响。

一年后,从江南的稻田到漠北的草原,随处可见自行车的身影。农妇骑着它去赶集,书生骑着它去学堂,货郎骑着它走街串巷,车铃声、“咕噜”声混着百姓的笑语,成了新的市井小调。

苏砚秋骑着一辆旧自行车,在安南的田埂上慢慢蹬着。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车后座上,阿桂的小孙子正举着风车,风车转得飞快,像极了这越来越有奔头的日子。他忽然想起陈默的话:“大人,您说这自行车,会不会像当年的水车、曲辕犁一样,记在史书里?”

苏砚秋笑了,低头看了看车架上的“华夏”铁牌,在暮色中泛着光。或许吧,但对百姓来说,史书上的记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铁轮滚滚,能载着他们,驶向更省力、更安稳的日子。

远处,工坊的灯亮了,陈默正带着工匠们改进新款自行车,据说要加上能照亮的小油灯,这样夜里也能骑。铁轮转动的声音,工匠们的谈笑声,还有远处传来的车铃声,在晚风中交织,像一写给这片土地的歌。

喜欢槐下田舍请大家收藏:dududu槐下田舍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