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周雨涵攥着衣角,依依不舍地和父母道别。
父母眼眶通红,泪水在眼窝里打转,反复叮嘱她:“别胡思乱想,到了那边好好照顾自己,遇事别闷在心里,记得回家跟爹娘商量,爹娘永远是你的靠山。”
一家三口在泪光中紧紧攥了攥手,惜别之后,周雨涵揣着一本徐志摩诗集、一本普希金诗集,还有那本翻得有些卷边的《青春之歌》,怀着又忐忑又茫然的复杂心情出了门。
上午八点左右,她准时赶到杨集供销社,刚好赶上上班的铃声。
进了门,周雨涵先笑着跟张姐打了声招呼,随后便走到自己的柜台后,慢慢整理起东西。
没一会儿,一阵轻快的脚步声传来,陈国栋一眼就看见了她,立刻热情地迎上来:“周会计,你可回来啦!”
等注意到周雨涵正捧着本书、轻轻趴在柜台上时,陈国栋好奇地凑过去一看,顿时眼睛一亮,惊喜地喊道:“哦!周会计,你也喜欢普希金的诗啊?”
“是啊,你也喜欢?”周雨涵抬起头,眼里多了几分笑意。
“当然!”陈国栋立刻闭上眼,昂起头,一只手轻轻抬在半空中,用轻柔又满含感情的语调,缓缓朗诵起普希金那脍炙人口的名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看着陈国栋那副自我陶醉的模样,一旁算账的张大姐忍不住抿着嘴笑了起来。
而周雨涵原本有些抑郁的眼神里,忽然透出了一丝亮光——她心里悄悄琢磨:陈国栋也喜欢诗歌,说不定往后两人能有共同语言?这份共鸣,会不会慢慢生出别的情愫来?
这么一想,连带着对前途未卜的迷茫,竟也多了几分希冀。
“周会计,这本普希金的诗集,能不能借我看看?”陈国栋忽然开口,眼里满是期待。
“可、可以啊。”周雨涵说着,连忙把诗集递了过去。
“谢谢周会计!”陈国栋接过书,像得了宝贝似的,一路哼着小调,脚步轻快地离开了柜台。
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张大姐凑到周雨涵身边,笑着打趣:“这个陈国栋啊,还真有意思。昨天就来问你在不在,我说你请假了,他脸都垮下来,透着股失落劲儿;今天一上班,又立马找过来了。”
周雨涵心头一跳,忍不住追问:“是吗?”
“可不是嘛!”张大姐轻轻叹了口气,“哎,可惜他是农村户口啊!要不我真觉得你俩挺般配的——你看他,爹是杨集公社的革委会主任,小伙子模样周正、性子也好,自身条件不差,就是户口卡了壳。不然你俩真能处处看,多好。”
周雨涵脸颊“唰”地红了,连忙摆着手:“张大姐,您别瞎说。昨天他来,就是问柜台的琐事,哪有别的意思?”
“哼,你们年轻人这点心思,还能瞒得过我?”张大姐笑着戳穿她,“他就是想跟你处朋友!”
“不、不会的。”周雨涵慌忙移开目光,打岔掩饰着慌乱。
“行吧,不多说你了。”张大姐见她不好意思,便适可而止,“你自己心里有数就行,把握好分寸。你条件可不低,这么年轻漂亮,还是吃公家饭的正式工,可别委屈了自己。”说罢,便转身回到自己的位置,忙活起来。
柜台前重归安静,周雨涵却没了心思整理货物,只望着窗外来往的行人,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得满满当当,又空落落的,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婚事怎么能顺理成章?怎么能让旁人觉得他们是“情到深处”才要结婚?这些心思,从昨天在家和父母亲谈妥、父母亲点头同意她嫁陈国栋起,就没停过在她脑子里打转。她清楚,单靠陈家旺托媒人上门提亲,总少了点“自然”的由头,必须自己多做些铺垫,才能让这桩婚事看起来无懈可击。
晚上,周雨涵刚吃过晚饭,便坐在宿舍里手托着腮愣神,连窗外的夜色漫进来都没察觉。
突然,“咚咚咚”的敲门声响起,将她从怔忡中惊醒。
“谁呀?”她扬声问,指尖不自觉攥紧了衣角。
“周会计,是我,陈国栋。”
一听是他,周雨涵连忙起身去开门,手都有些紧,连门闩都拨得慢了半拍:“陈、陈会计,您晚上过来,是有什么事吗?”
“我来还书,顺便想跟您讨教下柜台上的事。”陈国栋晃了晃手里的诗集,嘴角带着浅笑,眼神亮闪闪的。
“哦,那快进来吧。”周雨涵侧身让开,看着他抬脚走进屋。
陈国栋一进门,便不自觉地打量起这间小屋。
屋子不大,却收拾得井井有条,满是女孩子的温馨。屋顶贴着粉色的装饰纸,墙面上挂着杨子荣、李玉和等英雄人物的照片,暖融融的色调裹着细碎的生活气。生活区和住宿区用一块粉红色布帘隔开,帘子外摆着一张吃饭的小圆桌,上面放着一瓶酱菜。临窗摆着一长条桌子,桌上放着牙刷牙膏和镜子、梳子之类的生活用品,都是过日子的实用物件;帘子里头,一张中等大小的床上铺着粉色床单,盖着大红被子,衬得床铺格外鲜亮;床头靠窗的位置摆着一床头柜,上面放着一摞书。既整洁,又透着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