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卫室的电话刚挂下不到十分钟,财政局小张的加密消息就到了。
“孙区长,市委办公厅刚刚调走了您这边近三个月所有重大项目的审批归档副本,
走的是内部直通流程,没经过咱们这边备案。”
孙连城盯着屏幕上的字,手指在键盘边缘轻轻敲了两下。
他知道这份调阅本不该这么快,正常程序至少要提前一天申请,由区政府办协同整理材料。
可现在,连个通知都没有,档案就已经被人提走。
他站起身,走到办公桌前拉开抽屉,取出一份尚未提交的《重点项目资金流向核查目录(第二批次)》。
纸面还带着打印机的余温。
他没再看一眼,直接撕成四片,投入碎纸机。
秘书敲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签报单:
“李书记办公室来人取了上周常委会纪要原件,说是补录电子存档。”
孙连城点头:“让他们签收了吗?”
“签了,但没留复印件。”
他嘴角动了动,没说话。
李达康要查事,从来不会明说。
可这次不一样。
以往他查项目,都是先开会、再点人、最后调材料。
如今却绕开所有行政流程,直接从源头拿走原始文件。
这不是例行检查,是盯上了什么。
他打开内线电话:
“让信息科把过去七天系统日志全部备份一遍,尤其是涉及审批记录查询的操作痕迹。”
“是不是出问题了?”秘书迟疑地问。
“不是出问题,”他说,“是有人开始自己找答案了。”
李达康这两天跑得勤。
大风厂门口,他站在铁门外看了二十分钟,
没进车间,也没见孙连城安排的接待组,只跟几个老工人聊了几句工资和社保的事。
第二天一早又去了城南街道,坐在社区活动室听居民代表念诉求清单,全程没打断,
临走时只留下一句话:“问题要解决,但不能乱来。”
这话听着平常,可在孙连城耳朵里却不寻常。
李达康向来讨厌“拖沓扯皮”,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能当场拍板的,绝不带回办公室”。
可这两趟下来,他既没下令整改,也没责成哪个部门限期答复,反而像是在……
验证什么。
孙连城调出安保科的行程备案表,目光落在随行人员名单上。
一个名字引起了他的注意,赵立群,政研室副处长,分管经济政策评估。
这人平时极少参与实地调研,去年全年只下过三次基层,偏偏这次跟着李达康跑了两个敏感地点。
他记下了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