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槐底属于哪个区 > 第92章 五谷丰登四时旺四海升平万事昌(第1页)

第92章 五谷丰登四时旺四海升平万事昌(第1页)

春分刚过,漠北的草原还带着料峭寒意,经世大学农桑系的学子们已踩着薄雪,将一袋袋红薯种分给牧民。“巴图大叔,这红薯耐寒,埋在沙土里就能长,亩产比青稞高两倍!”学子们蹲在帐篷前,用木棍在地上画出种植示意图,“先育苗,再移栽,霜降前就能收,冬天窖藏起来,够一家人吃半年。”

巴图大叔捧着沉甸甸的薯种,黝黑的脸上堆起皱纹:“去年苏相送来的玉米种,让咱们在草原上种出了棒子,今年又有这‘土下黄金’,往后再也不用怕雪灾了!”

此时的大明疆域,从漠北到南疆,从东海之滨到西域戈壁,正上演着“四季耕种”的盛景——春分种玉米、红薯,夏至插稻秧、播小麦,秋分收谷子、摘棉花,冬至修水渠、育新苗。这是苏砚秋与农桑专家们耗费十年总结的“作物轮作制”,让土地四季不闲,百姓粮仓常满。

在江南的稻田里,农夫们正用格致工坊造的“插秧机”劳作。机器沿着田埂行进,铁爪抓起秧苗,整齐地插进水里,一天能插十亩地,比人工快五倍。“以前插完秧,腰都直不起来,”老农扶着机器笑道,“现在跟着机器走就行,省力不说,秧苗间距还匀,秋天准能多打粮。”田埂上,几个孩童正帮着分拣稻种,手里拿着《农桑三字经》念着:“春播早,夏管勤,秋仓实,冬不贫……”

西域的绿洲里,玉米已长到半人高。回纥农户们学着中原的法子,在玉米行间套种大豆——玉米喜阳光,大豆耐阴凉,两种作物互相“帮衬”,一亩地能多收三成。“周先生教的‘套种法’真管用!”农户们围着经世大学的毕业生周明,手里捧着刚摘下的嫩玉米,“这棒子又甜又糯,比羊肉还顶饱!”

南疆的梯田上,水稻与红薯交替生长。哈尼族的农妇们背着竹篓,将收获的红薯倒进合作社的压榨机,流出的淀粉被制成粉条,用火车运到中原贩卖。“以前红薯吃不完就烂在地里,”合作社社长笑着说,“现在能换钱,还能换回中原的布匹、农具,日子像梯田里的稻穗,一年比一年饱满。”

为了让作物“四季不断”,各地还建了“温室大棚”。用玻璃和钢材搭成的棚子,冬天也能保持温暖,里面种着黄瓜、番茄,甚至还有北方罕见的荔枝。“大雪天也能吃上新鲜菜,”洛阳的菜贩推着自行车,车后座的筐里摆满大棚蔬菜,“这都是格致馆的先生们想出的法子,说叫‘反季节种植’,咱也不懂,就知道日子越过越滋润。”

粮食多了,百姓的日子也跟着变样。漠北的牧民不再逐水草而居,盖起了砖瓦房,用玉米、红薯喂牛羊,牲畜膘肥体壮;海东的渔民出海前,会带上红薯干当干粮,耐饿还轻便;西域的商队用小麦粉做成馕,保质期比从前长两倍,能一路卖到波斯。

朝廷的粮仓更是堆得满满当当。户部的账册上写着:全国粮食产量比十年前翻了三番,人均口粮从每年三百斤增至六百斤,再也不用为“荒年”愁。各地还设立了“储备粮库”,丰年时收购余粮,灾年时平价卖出,百姓们说:“家里有存粮,心里不慌;国家有粮仓,日子更稳当。”

秋收时节,万历皇帝带着百官巡查农田。站在洛阳城外的高台上,眼前是无边无际的金色麦浪,风吹过,麦穗沙沙作响,像在唱一丰收的歌。“苏爱卿,你看这景象,”皇帝指着远处的打谷场,那里的脱粒机正忙着脱粒,麦粒堆成小山,“十年前,谁能想到漠北能种玉米,西域能收水稻?”

苏砚秋躬身道:“这不是臣的功劳,是百姓肯学、土地肯长。臣不过是把中原的法子教给边疆,把边疆的作物引进中原,让五谷在这片土地上各得其所。”

正说着,几个孩童跑过来,递上刚烤好的玉米和红薯。皇帝接过,咬了一口玉米,笑着说:“甜!这味道里,有百姓的汗水,有格致的智慧,更有咱大明的底气。”

回宫的路上,马车驶过新修的官道,路边的学堂传来读书声:“华夏地,多沃土,粮满仓,民安乐……”苏砚秋掀开窗帘,看见农田里的收割机在作业,铁路上的火车拉着粮食奔驰,百姓们在打谷场上欢笑,心中忽然一片澄明。

所谓“万事荣昌”,不过是让每一寸土地都不辜负耕耘,让每一户人家都不缺衣食;所谓“国泰民安”,不过是百姓脸上有笑,仓里有粮,路上有车,心中有盼。

夕阳西下,将天地染成金色。麦田里的稻草人戴着草帽,像在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远处的村庄升起炊烟,混着饭菜的香气,在晚风中弥漫。这平凡的烟火气,正是大明最坚实的根基,最动人的模样。

喜欢槐下田舍请大家收藏:dududu槐下田舍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