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播放他乡遇故知 > 第35章 城门夜变(第1页)

第35章 城门夜变(第1页)

第35章城门夜变

李莽打了今夜不知道第多少个哈欠了。他站在城门之上,眯着眼往远处看,雨後的浓雾迟迟未有散去,寂静的夜里不时从树林的深处传来几声不知是什麽动物发出的鸣叫,不知是鸟还是兽,一阵又一阵,听得人心中也跟着紧张起来。

他本就疲惫困倦,一身极重又不合身的铠甲更是压得他疲累不堪。

本来他并没有轮到今夜值守,只是上面下了命令,说近日槐州城逐渐戒严,城门巡查的兵力增加一倍,以防不测。

李莽不喜欢守夜,更不想从军。若不是去年临近槐州的厉县大旱,饥荒爆发,他们一家逃难到槐州时恰巧城里大善人柳凭逸在城门下施粥,他也不会从一个平头百姓变成一名兵卒。

李莽还记得,那时候他捧着两只碗沿都被磕得坑坑洼洼的旧瓷碗,听说有人在城门口施粥,便跟着其他灾民一起排队。

他是家里唯一的男丁,父亲早逝,只留下病弱的母亲和两个年幼的妹妹。那两只瓷碗里盛的粥,他想好了,一碗留给母亲,一碗两个妹妹分,他是男子,抗得住饿,再等一轮丶多饿几天也是无妨。

听早来几天到灾民说,槐州城几乎人人都知道柳凭逸是大善人,灾年之後,若是闹饥荒便施粥,闹瘟疫便施药,柳凭逸从来都亲力亲为,尤其是他认了皇帝身边最有风头的太监为义父之後,非但不会拿鼻孔看人,积德行善的事,竟是比先前更甚。

槐州从此便流传开来,这槐州城不姓“楚”,更像是姓“柳”的说法。

轮到李莽,他看到一个男人站在两个冒着热气的粥桶前,打扮上并没有他想象中那般金尊玉贵,反倒十分简朴。李莽捧着两只瓷碗微微躬身,讨好一般道,“贵人,请您施舍两碗粥吧。”

李莽个子很高,即使躬身也比身旁很多人高出半个头,只是因为有些日子没吃上饱饭,让他看着有些虚弱。

柳凭逸见到他,突然眼前一亮,将李莽手中两只瓷碗盛满後,竟开口对他说,“小夥子,你且稍等一下。”

李莽着急把粥带回去给母亲和妹妹,面露难色。可他又不敢说出拒绝的话,生怕一个不小心,惹恼了柳凭逸,莫说两碗粥,怕是两粒米都讨不到。

似是猜到他的心思,柳凭逸挥手招来一名柳府下人,又对李莽道,“我命人将粥先带回去给你的亲人,你看可好?”

李莽连连道谢,忙将粥碗递了过去,说了母亲和妹妹的所在,又同对方说了母亲与妹妹的样貌穿着。

柳凭逸朝下人使了个眼色,对方很快明白过来,非但将两碗粥放进食盒里,甚至还添了两张饼子。李莽不自觉睁大了眼睛,咽了口唾沫。

柳凭逸自然也注意到了,他递给李莽一碗粥丶一张饼,看着他狼吞虎咽地吃完,这才笑盈盈地开口,“小兄弟,怎麽称呼,现今多大?”

“回贵人的话,小人李莽。”李莽待嘴里的东西吃下之後,忙抹了抹嘴回答。他曾读过几年私塾,略懂些礼仪规矩,见柳凭逸态度和蔼,完全没有那些达官贵人高高在上的显摆架子,便赶紧朝他拱手作揖,“今年十六岁。”

“我见你面生。”柳凭逸将他细细打量一番,“槐州城里,同你差不多大的小子我约莫都见过,你不是槐州人吧。”

李莽点点头,如实道,“小的是隔壁厉县的,闹了饥荒,这才逃难到了槐州。”

柳凭逸点点头,伸出手来也不怕脏,自然地拍上李莽打着补丁的肩头,和气地问:“不知你是否愿意从军?”

李莽不知道向来是朝廷定时下派官员到各地征招士兵,也不知道就凭柳凭逸一人为何可以组建军队。他只知道,柳凭逸向他开出了十分诱人的条件——

“军队里一日三餐,冬有棉衣夏有常服,不必担心灾年饥荒。”柳凭逸说得无比诚恳,但句句都在李莽的心坎上。

“待你拿了军饷,又能补贴给家里,何愁不能养活母亲和妹妹?”李莽只觉柳凭逸仿佛能看透他心思一般,所言皆是他顾虑之事。

他内心的纠结渐渐消除,正欲点头答应,就听柳凭逸又开口,“不急,你可以考虑几日,也同母亲商量则个。”

“小的……”李莽这才醒悟,参军确实是大事,他理应与母亲丶妹妹说一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