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四十二)
◎新帝即位丶纷争开始丶计夺官印丶程家之祸◎
三郡招兵完毕,合着以前的旧部共计十二万人,这在天下一统的大邺朝,畜养如此多的私兵无异于公然谋反。
但,邺帝已逝的消息终于瞒不住了,大告天下。
同时二子夺嫡之争也告一段落,以大皇子身死,二皇子荣登大宝而结束。
十天前,九月十五,二皇子原承登基称帝,改年号为“丰隆”,史称丰隆元年。
丰隆元年九月下旬,一直未曾下雨的京畿周围持续大旱,原本就耽误了秋耕的百姓们日子更加艰难。同时,作为新帝外家的一干大族撺掇皇帝对百姓继续横征暴敛,进而引发京畿地区暴乱。
流民潮越滚越大,越发汹涌,甚至开始冲击府衙。
京都治安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新帝在外戚刘氏等一干佞臣的撺掇下准备迁都,并颁旨号召天下兵马回京勤王。
各路嗅到巨大利益的诸侯和郡守们蠢蠢欲动,纷纷招兵买马,扩张势力,意图染指天下。
而毕仁就是这其中一员。
她既非诸侯王,也非一地之长官,更非世家大族出身,且还是一女子。
就是这样一个女人,靠着手中之利刃和知人善用,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提前屯兵,愣是在这大争之世抢来了一席之地。
九月廿五,是幽州牧李犹约见毕仁相见于松亭关的日子。
毕仁如约而至,李犹也亦然。
二人各自带足了人手,陈兵于关隘两侧,周身只馀亲近随从相伴。
李犹已年过四十,正处于一名官员上升期的黄金年龄段。如果没有遇见毕仁的话,他未来的仕途大有可为。
二人初见面时并没有旁人想象的那般剑拔弩张,反而是亲切友好的进行了一番交谈,谈话内容五花八门,涉及方方面面。
比如,毕仁问的第一句就是:“大人您吃了吗?”
李犹:“……”这毕氏果然是野路子出身,完全不按照套路来。
为了缓解尴尬的场面,毕仁掏出一物给李犹鉴赏。
李犹见此物大惊失色,这明明就是一方刻有“邺松亭侯”四个篆字的官印。
朝廷什麽时候册封的毕氏,他怎麽不知道?不是已经上疏奏表于陛下这毕仁是个女人了吗?
怎麽还……?
毕仁认认真真请教问题:“李大人觉得这台官印怎麽样?”
问题奇奇怪怪,李犹不知她什麽意思,是否话里有话?难道只是单纯的和自己显摆?
“到底是妇人之见,难登大雅之堂。”李犹在心里腹诽对面之人。
他再不屑一顾也不好一直冷场,要知道他可是奔着招安的目的来的,于是,只得顺着她的话说下去:“很好,这方官印气派之极!只是不知朝廷何时……”
毕仁装作听不懂,也不接话,继续问对方:“李大人可有幽州牧的任命诏书?”
李犹:“当然有。本官乃朝廷册封的幽州牧,秩两千石。”
毕仁摊手:“你说有就有?我不信!”
这叫什麽话?李犹登时被噎的脸色微红。
毕仁伸手:“怎麽,拿不出来?那你就不是正经的幽州牧,不过仗着多读了几本经史就欺骗普通百姓不识字罢了!”
李犹被气得脸色铁青,这到底是什麽地方冒出来的不入流贼婆娘,竟是在这胡搅蛮缠。
说不通,根本说不通!气煞人也!
毕仁不理会对方的脸色,仍旧在那自顾自逼逼叨:“这个也说自己是个官,那个也说自己是个官,可一到动真格的时候了,连个册封诏书都拿不出来,岂不笑话!”
她左右站着的纷纷点头附和,嘴上虽然没说什麽难听的话,但看这位李大人的眼神中都充满着鄙夷。
仿佛他就死毕仁口中那种口出妄言的骗子。
李犹气急,直接拍案而起,一甩袖子就打算自行离去。
算了,跟这种不通经墨的贼婆娘说不清楚,这个安不招也罢,回去他就上表朝廷,似这等货色还招什麽安,直接剿灭就是。
毕仁啧啧:“瞧瞧,他急了,他急了!这就是做贼心虚吧?”
左右继续捧着自家主子,点头附和。
嘿!这帮泥腿子山匪!
李犹偏还不走了,他一屁股坐回去,吩咐手下谋士回去取他的大印和册封诏书前来。
今天他非要让这个女山匪见识见识什麽叫做一州之长。
谋士陈达先是欲言又止,後又附在李犹耳边反复劝说,都未能改变他的想法,终是无奈摇头回去取了两样东西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