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米深蓝
飞机落地时,简珩只感到耳边嗡嗡的,头一阵刺痛。
毯子滑落到肩膀,她往回拽了拽,却拉到了另一边,没了支撑半掉在地上。
她睁开眼睛,下意识侧头看窗外,机场的水泥地渐渐在眼前放大,机舱的播报声宣读着目的地。
旁边的侯昊洋将地上的毯子捡起,拍拍尘土放在她腿上,“你醒了,到澜洲了。”
简珩把毯子收起,随着人群向外走。前排的同学已经嚷嚷起来,说什麽:“终于到了。”“咱们先去酒店放东西吧?”
她没说话,低头看手机——没有一条消息。那个想看见的名字,静静躺在消息列表。
抵达酒店,收拾完行李後已是中午,大家统一在酒店用完餐才算正式开始澜洲旅。镇江的空气已经够潮湿,没想到这里更胜一筹。柏油路蒸腾着层层热浪,连带着路边的建筑轮廓都扭曲起来。
远处的海面亮得晃眼,日光洒在上面像碎银般,水天相接,分不清哪里是光,哪里是海的颜色。
海风卷着岸边礁石被晒出的糊味扑过来,吹在脸上又干又疼。
简珩拉了拉帽檐,脚下的木栈道还带着潮气,踩上去吱呀作响。
前方基地的白色建筑在热气中模糊成一团,她舔了舔干裂的嘴唇,侧头看着一望无际的深蓝。
基地主楼呈几何折线结构,玻璃窗在阳光下反射出冷光。几座副楼以六边形排列,通过半透明的连廊相连,有两个大的区域,外馆是海洋科普中心,内场有科技体验和标本馆。
简珩沿着金属网格通道走着,隐约能看见下方嶙峋的礁石与海面交接。进入主楼後,空气立刻变得凉湿,脚下的走廊铺设的是感应式发光玻璃地板,随着人群移动会逐渐亮起轨迹光。一排讲解员穿着深蓝制服,站在智能投影前迎接着同学们的到来。
“这是一座集科研丶教学与生态保护为一体的智慧型浮动平台。接下来,你们即将进入A2区海洋馆,模拟深海三百米光压环境……”
在正式参观前,有个换装环节。大家都换上统一的科考白T恤,胸口印着深蓝的海螺标识。
简珩拎着衣服从更衣室出来的时候,听见有人在喊上官瑾的名字。
她顿了一下,侧头看,是上官瑾。
站在不远处的展柜边,恰好低头在系发绳,有一缕碎发没扎上去垂落在肩头,倒像锦上添花了。
简珩没有靠近,只是站着看了两秒,然後往人群的另一边走去。
讲解员开始讲话时,她靠在展柜旁的柱子上,按了按眉心。
不知是不是空气不流通,这里有些闷,整个展区是模拟深海舱的样子,灯光偏蓝,像沉在水底。
讲解员声音温和:“这里展示的是我国南海近岸珊瑚种类与生态……”
简珩看着玻璃缸里那一团一团的色彩柔软的生物,不知怎麽想起了上官瑾额前的细碎绒毛。
“没想到你这麽喜欢珊瑚。”侯昊洋的声音响起。
简珩漫不经心道:“它们好柔软。”
侯昊洋:“想不想摸摸?”
简珩:“想。”
侯昊洋笑道:“明天说不定真能摸到。”
简珩没再回答,盯着红珊瑚随着水流飘扬的触手,陷入沉思。
讲解结束,每人被发了本调查手册,上面可以去各个展馆盖章,最後一页是模拟科考小组任务:
用水下无人机寻找指定珊瑚带,坐标由讲解员提前标记,三人一组,自选搭档。
简珩原本在翻看着场馆介绍,突然听见有人喊她:“简珩,来和我们一组吧,上官瑾也在!”
侯昊洋走过来,笑嘻嘻的:“这不巧了吗,刚好三个人。”
她怔了几秒,视线越过他肩膀,上官瑾正站在实验桌旁,低头整理无人机的电缆线,侧脸一如既往的冷冽,透露出淡淡的锋芒。
侯昊洋顺着她的视线看过去,眼里的光暗了暗,忽而嗤笑一声,擡手推着简珩进入了操作间。
上官瑾摆弄的动作早已停下,倏地转向两人消失的方向,她面无表情,目光定定地落在那只触碰到简珩的手上,眼里没什麽情绪,只有一片深不见底的冷,暗流涌动。
操作间内。
迎面是半开式大露台,可以看见远处的海面,侧面是电子显示屏实时转播着无人机拍摄画面,岸边控制台上放遥控手柄和笔记本。
工作人员将一架水下无人机递给他们:“这台是‘海眼三号’,操作方式在手册上,拍摄时注意控制电量和水流方向。”
侯昊洋把无人机啓动好後,把操作杆一分为二,对着她们两人说道:“你们俩来控制吧,一人一个方向,我负责记录数据。”
简珩没动身,上官瑾倒是伸手接过,“她来操控,我来指方向吧。”
侯昊洋挑眉,说:"哦?和好了?"
上官瑾没回应,只是低头专心看屏幕,简珩也没说话,但手已经接过操控手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