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旧影,案牍新声
秋分刚过,京城的风就带了凉意。裴照站在大理寺的朱漆门前,看着匾额上“明镜高悬”四个金字被晨光镀上金边,恍惚间竟有种隔世之感。离开京城三月有馀,从太湖的烽火到落霞山的残墟,再到此刻案牍上的清香,仿佛一场光怪陆离的梦。
“裴少卿,您可算回来了!”门口的老衙役王伯笑得满脸褶子,接过他手里的行囊,“李寺卿昨天还念叨您呢,说有个案子棘手得很,就等您回来定夺。”
裴照笑了笑,拍了拍王伯的肩膀。王伯在大理寺当差三十年,见证了他从见习推官到少卿的全过程,也看着他因天啓案牵连被贬,如今能笑着迎接他回来,已是难得的暖意。
穿过前院的回廊,熟悉的霉味混着墨香扑面而来。大理寺的同僚们纷纷起身见礼,眼神里有好奇,有敬佩,也有几分不易察觉的试探——谁都知道他这趟江南之行,揭开了天大的秘密,扳倒了瑞王和玄教馀党,圣眷正浓。
“裴兄,你可算回来了。”大理寺卿李默从正堂迎出来,这位两鬓斑白的老臣是出了名的铁面,此刻却难得露出笑意,“快进来,这桩‘胭脂铺失窃案’,我正拿不定主意。”
正堂的公案上堆着卷宗,最上面的就是“胭脂铺失窃案”。案情不复杂:城南“醉春坊”的老板娘报案,说店里最贵的“醉流霞”胭脂被盗,价值百两,怀疑是学徒阿香所偷,因为她案发後就不见了踪影。
“李大人觉得棘手在哪?”裴照翻开卷宗,里面附着阿香的供词,字迹歪歪扭扭,只承认偷了几文钱,不承认偷胭脂。
李默叹了口气:“阿香是个孤女,在醉春坊做了三年学徒,平时手脚干净得很。可老板娘一口咬定是她,还说有人看到她案发当晚鬼鬼祟祟地在库房外徘徊。更奇怪的是,阿香失踪後,有人在护城河边发现了她的鞋,怕是……”
裴照的指尖划过卷宗里的“醉流霞”三个字,忽然想起苏妄曾说过,这种胭脂用西域红花和珍珠粉调制,气味独特,遇水会留下淡红色痕迹。“带过堂的人犯了吗?”
“带了,就是醉春坊的两个夥计和老板娘。”
升堂鼓响,三个人犯被带上堂来。老板娘是个体态丰腴的中年妇人,说起失窃案就抹泪,一口一个“天理难容”;两个夥计则缩着脖子,眼神闪烁,显然是怕事。
“老板娘,你说‘醉流霞’放在库房的紫檀盒里?”裴照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是!那盒子还是我家男人特意从苏杭带回来的,锁得好好的!”
“锁是什麽样的?”
“是……是黄铜锁,钥匙只有我有!”
裴照点了点头,又问夥计:“你们说看到阿香在库房外徘徊,具体是何时?”
一个瘦高个夥计哆哆嗦嗦地说:“是……是亥时三刻,我起夜的时候看到的,她手里还拿着……拿着个布包。”
“布包是什麽颜色?”
“是……是蓝色。”
裴照没再追问,让人取来那只紫檀盒。盒子确实是黄铜锁,锁芯完好,没有被撬动的痕迹。他又让人取来一盆清水,用指尖蘸了点水,轻轻擦拭盒子的边缘——果然,擦出了一点淡红色的痕迹。
“老板娘,这‘醉流霞’是你自己藏起来的吧?”裴照的目光落在她身上,“你说锁只有你有,可盒子边缘有胭脂痕迹,显然是用钥匙打开後,不小心蹭到的。至于阿香,怕是被你逼得跑了。”
老板娘脸色骤变:“你胡说!我为什麽要藏自己的胭脂?”
“因为你男人三个月前赌钱输了五百两,把铺子都抵押出去了,明天就是还款日。”裴照拿出另一份卷宗,是顺天府的备案,“你想借着失窃案赖掉债务,还想把罪名推给孤苦无依的阿香,我说得对吗?”
这是他刚才让捕头去查的,没想到真有收获。老板娘看着备案,双腿一软就跪了下来,哭喊着承认了罪行。两个夥计也连忙磕头,说是被老板娘逼着作僞证。
案子审完,已近午时。李默看着裴照,眼里满是赞赏:“裴兄还是这麽敏锐,一点蛛丝马迹都逃不过你的眼。”
裴照笑了笑:“只是运气好。”他心里清楚,不是运气,是江南的经历教会他,越是看似简单的案子,背後越可能藏着不为人知的苦衷,就像阿香,或许只是不堪老板娘的苛待,才趁机跑了。
“对了,”李默忽然想起什麽,“□□公主昨天派人送了封信来,说在清玄观找到些陈默先生的旧札,问你要不要去看看。”
苏妄。裴照的心头轻轻一动。回京後他忙着复职,还没来得及见她。听说她拒绝了陛下的封赏,只愿留在清玄观整理先皇後的遗作,倒也符合她的性子。
“下午我去一趟。”裴照将卷宗归档,指尖划过“阿香”的名字,“对了,让捕头去寻寻阿香,告诉她案子结了,若她想回来,我让醉春坊的新东家还雇她;若不想,也给她些盘缠,让她寻个好出路。”
李默点了点头,看着裴照离去的背影,忽然觉得这位年轻的少卿,身上多了些以前没有的东西——或许是江南的烟雨磨平了棱角,或许是那些逝去的人教会了他,律法之外,还有人情。
午後的清玄观飘着淡淡的檀香,苏妄正坐在药田旁的石桌前,整理着陈默的旧札。札记里记着些先皇後的日常,比如“今日教阿薇绣忍冬花”“小照送了新采的还魂草”,字里行间的温柔,与宫廷的血腥形成鲜明对比。
“在看什麽?”裴照的声音从身後传来。
苏妄回头,阳光落在她的发间,像镀了层金:“在看母亲和你们小时候的事。没想到陈默先生记得这麽细。”她递过一页札记,“你看,你七岁那年偷喝了父亲的酒,醉倒在药田旁,还是母亲把你背回去的。”
裴照的耳根微微发烫,抢过札记:“小孩子不懂事。”
苏妄笑了,指着药田旁的桂树:“沈砚托人送了些新采的桂花来,说要给你做桂花糕,就像当年沈玉薇做的那样。”
“他去哪了?”
“回江南了。”苏妄的语气轻了些,“他说要重建沈园,收留那些像小石头一样的孤儿,还说要把沈从伯父的手记刻在石碑上,让後人都记得这段历史。”
裴照沉默了片刻,点了点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归宿,沈砚找到了,或许他和苏妄,也该在这京华旧影里,寻一段安稳的日常。
石桌上的旧札被风吹得哗哗响,其中一页翻到了“天啓五年三月初三”,上面写着:“小乙的父亲送了新茶来,说江南的雨停了。”
江南的雨停了,京城的风还在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