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灵气枯竭,54玉米和黄豆
慕容岱心里意见很多,但他不敢说。初来乍到第一件事,就是被给下马威,这完全是意料之中,而桃源里的行事作风,这几天慕容岱也看出来了。真说起来,闻竹并没有刻意为难他,只是也没有给他超出其他人的特权而已。
往好的方面想,也就只有下地这个行程安排是真正超出慕容岱意料的,但他的工作内容里很多都是辅助生産生活,不下地,不了解实际情况,怎麽安排工作?
慕容岱虽然觉得桃源的规矩荒唐,但也没有理由去反驳,只好忍了,假装并不在意。他长得好看,虽然不是什麽正气凛然的样子,但也颇有高人气度,落在旁人眼中,自然更给加上一层滤镜,也不会多嘴问什麽习惯与否,惊不惊喜之类的问题。
抛开一切不谈,慕容岱倒是对这大巴车很感兴趣。这种本就是面向大衆的交通工具,再豪华也比不上慕容岱曾经的许多座驾,但他知道,在凡人眼中,这辆车的价值比神仙的座驾价值更高。方便快捷,若是能够量産维持供应,会带来方方面面的改变。
首先,就是拉近了城乡距离,在浅显的方面,能够加速人和物的沟通,消弭城乡之间的差距,往深了想,就是便于统治。任何一个做出规模的仙门,都会有专门的人手负责向人间征收贡献,交流所需,慕容岱也管理过下属,很容易就知道交通发达的好处,也知道受限于距离或者其他成本,无法真正控制的地带,宗门一般也只要求收上供奉,其他的一概不管,也管不了。
而如果细化这种管理,能够获得的供奉,施展的手段不知会多出多少。
等大巴车出了城,看到绵延到视线尽头的水泥柏油路,再放出神识扫射一圈,发现这种似乎最为适配身下车驾的道路已经密如蛛网,盘桓在桃源那标志性的围墙之内每一处地方,且其排布疏密似乎大有讲究,慕容岱觉得自己有些理解,对闻竹来说,凡人的世界已经是大有可为。
他心中暗想,其实仙门之内,更是大有可为,但那些修仙者如果还有选择,就绝不愿意沦落凡尘,因此就算毁了手中的天材地宝,法宝真器,也不会抛之脑後,任由凡人获取机缘。若能离开,他们更是会带走所有能带走的东西,以图到了另一个世界,东山再起。
天外之天到底是什麽样子,修仙者知道的人也很少,做足准备是必然。
慕容岱想到这里,心里忽然一动,擡头看了闻竹一眼。闻竹微微侧脸看过来,慕容岱露出一个无辜的微笑。
或许是心里有了坏主意,完全打开思绪的缘故,到了第一农庄下车时,慕容岱也没有什麽不情愿的意思,甚至很懂礼节地率先起身让开路,让闻竹先走。闻竹心里暗自嘀咕,他适应能力还挺强,就一马当先地下了车。
每个农庄的占地面积都在四百亩以上,根据气候地势等条件决定耕种作物种类,是否蓄养牲畜。由于生産管理方式全面升级,农庄里的一线工作人员比起农民,其实更接近工人。他们都按照特长和技能分成不同工段,从一级慢慢升,目前最高级别的一线工人是八级,工资福利等待遇全都和工段挂鈎,甚至包括分配房屋,家具,电器等。
农庄内部除了一线工作人员外,还有负责後勤,人事,管理,财务的各个岗位,全部由各个地方的学校毕业生担任,年龄大小不一,但无不颇有。
闻竹边走边对慕容岱解释:“你也看得出来,这座农庄其实就是原本百花洲州城边缘的村镇整合而来。一开始,是以家庭为单位安顿居民,之後呢,为了避免发生更多问题,凡是考上管理职位,就必须异地任职——贪腐,一直是需要谨慎的一个重点。农庄不仅是生産单位,同时也是居民点,这周围学校,医院,休闲娱乐场所应有尽有,人越来越多了嘛,消费需求也上来了。咱们今天就在这里的食堂吃饭,尝尝他们的大锅饭。”
慕容岱是鬼,这方面很无所谓,但周遭人听了,皆是欢呼。因为就在农庄内部,能得到新鲜菜蔬肉类,这里的食堂做出的菜色虽然不是很讲究,但胜在样式新颖,原料新鲜,很是美味,比城里许多机关单位的大锅饭更好吃。
闻竹又道:“今天我们过来,主要是看看最新建成的大棚运作的怎麽样,顺便看看地里的情况,了解一下员工的真实感受,缺什麽,要什麽,还有什麽需要解决的问题。”
说着,一行人已经开始往地头走。
慕容岱不知道大棚是什麽,但不妨碍理解——凡人的富贵人家温室暖棚都不缺,这大棚也不难想象。但既然命名为大,则规模可想而知。慕容岱虽然还没有感受到産业集中化的优势,但也看得出闻竹这里什麽都很规整,一块一块的,令人莫名舒爽。
前来迎接的农庄管理层几乎倾巢出动,除了布置在各处负责维持日常和等候视察小组的人,其他基本都汇合进了队伍里,随时面对闻竹的各种问题,不停进行解答和介绍。
目前桃源的规模还不大,所以各处的直系领导都是闻竹本人。有系统帮忙分类预处理各种文件,这种强度的工作闻竹还能应付下来,因此对于这些农庄的情况,闻竹比小组里大多数人都熟悉,问的问题往往也直击核心。
她展露出的入世和精明,完全不像是表面那麽冷若冰霜不近人情,这些农庄管理者其实面对她的次数也不少,但每次都会提心吊胆认真作答,说一句战战兢兢并不为过。
这座农庄地里如今大规模种植的是玉米和黄豆套种,正在进行的育种工作是土豆红薯,全是高産品种。如今正是玉米黄豆收割的时候,衆人过去正好看到地里热火朝天的景象。不过和大多数人印象里许多人在地里空手掰玉米割豆子,忙得热汗滚滚,流下来就是一道黑不一样,地里忙碌的首先是收割机,後面跟着的人便给黄豆打捆——玉米已经完全被连杆子割走。
农庄负责人对这些作物的评价简直是狂热的:“这种高密高産品种的玉米除了出苗,抽穗,灌浆这三个时间段,特别需要水肥打药,很耗费人力,要格外注重防治病虫害之外,简直不用多费心。我种了一辈子地,第一次觉得这地这麽好侍弄。套种的黄豆也是,长得特别肥!”
说着,他顺手扯了一棵黄豆植株,拿在手里给衆人看那上面累累的豆荚,又掰开一个,露出里面饱满的三颗黄豆:“这豆子的个头t是老汉这辈子第一次见,一个豆荚里至少三个,四个也不少见,瘪的少。以前,一棵豆子里,一半都是瘪的,一点不稀奇!现在呢,这麽一棵黄豆,里头顶多十分之一是瘪的。磨出来的豆浆豆腐,味道也是好极了!咱们农庄自己弄了个豆制品加工厂,现在主要是往城里供应豆浆,豆腐,腐竹,豆皮……这豆子可是个好东西啊,厂子里的食堂也吃的是自己産的豆腐豆浆,大家的脸色都好看了许多,身体也很健康了。自从指南上说,那个什麽,强身健体……咱们又修了操场跑道什麽的,现在可多人早晚锻炼身体……”
这负责人是正经的老农出身,名叫郑本富,是本地原来的一个小地主。说是地主,但是自己一家人也是勤勤恳恳干活,靠着祖辈到自己这辈不断的勤劳努力,又正好和地头蛇势力是实在亲戚,经营下一份家业,上百亩地,农忙时候也雇人干活。不过他们家实在不算是为非作歹,剥削别人,又精于种地,乐于学习,一家人纷纷考上了各种工作。
郑本富除了善于种地,能够指挥农庄生産,接受学习新技术之外,还有些用人的本事,虽然过于质朴粗糙,但目前也够用了。而且因为在桃源一家人都过得更好,对过去的日子他们没有什麽留恋,因此一步步升到如今这个农庄总经理的位置。
郑本富的妻子年纪大了,且屡经生育身体不好,因此并未参与工作,通过最初等的考试後,就在家负责料理家务带孩子。两口子的女儿郑爱月则展露出极其出衆的数学天赋,如今在城里上高级班,每周末回来一趟。他们两人还有二子二女,都各自婚配甚至有了孩子,由于政策不允许,全都分散各地——工作越好,待遇越高,越需要避嫌。
在现实的诱惑下,接受实际上的小家庭模式是一种必然,而且并不困难。
像郑本富这种实际上只有五十出头的人,若是在以前,自然没什麽好说的,年纪一大把,当了老太爷,还奋斗在田间地头是因为条件不允许不劳动,现在他就有点为了人生理想个人价值而奋斗的意思。又因为事业太充实,儿女不在身边,但孙辈好几个都留在这里,上完基础班,有条件继续学习,才会被送到城里,或跟着父母,或跟在叔伯姑婶等亲戚身边继续学习,郑本富两口子是一点也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