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二国战事
“怀恒丶郯齐双双殒命,乃天不佑也。。。为今之计,若不能赢这一战,我国将再无转圜之机。”
“将军,您千万不要过于伤怀,少将军和郯将军是为国而亡,死得其所啊。”
“………”
司绣握着书信,慢悠悠的向前走了几步,他背对着衆人,脸上的光芒越来越暗,只有虚白的胡子迎着窗外吹来的冬风微微摇曳。
片刻後,他走向兵架,摸了摸自己的长刀,叹道:“老夫戎马半生,立下汗马功劳,夺得城池无数,纵然我今老矣,也绝不做那临阵怯战之人。”
他握着刀杆,力气越来越大,眼中的光芒越来越亮,过了一会,他挥袖正身,扬声说道:“命大军即日向庸关而去,步兵在前,车兵在中,骑兵在後,不得有乱。”
“是,谨遵将军之令!!”
司绣领军行至庸关之地时,与仪军交战数日之久,期间粮草不足,手下兵将也多有死伤,不得不在一短坡上暂时休养。
夕阳照在远处的大河上,司绣瞧了许久,他握着枪杆,算着时日,眼看春日将近,他疑惑的看向身旁将士。
“数月过去,为何靳军迟迟未到?”
“靳王来信说。。。。怕是无力支援我军,故而。。。”
“前些时日不是说大军已至了吗?”
“是。。。。谁曾想靳王听了大臣谏言,命大军中道折返,如今。。。。。。”
司绣胸中愤懑,气血上涌,他看向身旁的将士,说道:“此番若不拼力死战,禹国将再无生机。”
“将军……”部下皱起眉头,忧心忡忡。
“求和。。。献地。。。。。。我大禹何时竟沦落于此?”
半晌,司绣起身,摘下头盔,望向远方的城池。
“传我将令,拔寨起营,後撤三十里。”
部下点了点头,转身前去传令,夕阳的馀晖逐渐散去,阵阵晚风吹来,司绣依旧站在坡上,不知在看着什麽。
夜里,探子将消息传入仪军营中,衆将围聚帐中,议论不休。
“司绣老儿前些日子龟缩不出,刚一出来又打了败仗,莫不是怕了?”
“茳莱至庸关处皆为平地,老贼就算要设埋伏,又该设于何处?”
“依我看,老贼是被打怕了吧,如此也好,知难而退,或许还能留一条老命茍活人世。”
玉子骁背对兵将,沉思片刻,回头望向黝黑的帐外。
过了一会,他坐了下来,缓缓说道:“司绣并非无能之辈,眼下援军未至,他自觉无路,故而用计想引我军懈怠。”
“将军是说,此乃司绣老儿的诱敌之计?”
玉子骁点了点头,言道:“他撤军之举,意在麻痹我军,若我料的没错,司绣军中粮草已然不足,此番动兵,一是休养生息,等待粮草,二是借此让我军放松警惕,一旦我军卸下防备,松散倦怠,他则必趁势率兵袭营,打我军一个措手不及。”
李校尉点了点头,说道:“既如此,将军,那我等何不趁此机会,杀奔茳莱?”
玉子骁沉默片刻,随即命裨将军率四万人攻打茳莱,其馀人则随他一同追击司绣,司绣若败,必往巫峡而去,待过了巫峡,或是直奔邲水县,或是往崤行郡而去,手下兵将闻言,便问他是否要往平原郡传一文书。
玉子骁摇了摇头,随即便令手下兵将退去。
次日,大军于辰时出发。
仪军杀至茳莱郡时,百姓见状无不惊慌奔逃。老妇抱着尚在啼哭的孩子,做买卖的则背着行李撒腿窜逃,腿脚不便的老人则跟在人群後头,推着木车慢慢往前。
见状,将士们纷纷不解。
“我跟将军这麽久,也没见过这副场面,这是怎麽了?”
“都别跑!别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