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大概是700多字,讲述的事挺简单,概括就是,主人公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都会经过一家花鸟鱼虫市场,店主把各式各样的鱼缸直接摆放在店门口揽客,于是主人公每天回家前,都会去看一会鱼缸中的鱼。
鱼缸中有两条鱼,一条红色的金鱼,眼睛很大,一条黄色的鱼,不知道什麽品种,没有长鳞片。红鱼会攻击黄鱼,追着它跑,抢走它的食物,撞击它的身体。追逐的过程中,红鱼也受伤了,它的鳞片脱落,身上浮起发黄的断壳。
老板不想要这两条鱼了,“品相不好,卖不出去”,他这麽说。我问老板可以送给我吗?老板说可以,他用塑料袋装水,然後把两条金鱼都抓入了塑料袋中,我把它们带回了家。用一个透明的汤碗装着。
虞璟沉思了几秒,问写这篇作文的人年纪多大,周原有点诧异虞璟教授的问题,因为犯罪心理学,看作文应该很容易得出出作者的年纪。周原回答:“12岁或者13岁,是初中生。”
虞璟点头,周原按耐不住好奇,又问了一遍:“虞老师,你觉得她是个什麽样的人?”
扫描件是校报,所以同一版面上还印着其他孩子的作文,虞璟没有正面回答周原的问题,反而提问道:“你看这些孩子的作文是什麽感觉?”
周原压根没读过,虞璟说的时候她才顺便看了一眼,看完後说:“没什麽特别,写得很好,但……”她一下不知道怎麽形容心中的感觉,虞璟说:
“不管从哪方面看,和其他同龄人相比,她都是个早熟的孩子。”
周原点点头,这是她的感觉,但不是全部。
“客观世界是我们内心的投射,选择呈现的事物丶选择呈现的方式丶以及描述被呈现事物时所使用的信息承接方式,都意味着某种深层的潜意识。”
虞璟说:
“但这些,都还无法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她指了指电脑屏幕上pdf的下半截,也就是作文《斗鱼》的最後一段。
红鱼一直攻击黄鱼,它好像认定在这个碗中,两个只能活一个。我希望它们不要死,所以我每天早上都投喂很多鱼食,但不知道为什麽,它们谁也不吃。没过几天,黄鱼死了,浮在水面上。我把它捞了出来,鱼缸变成红鱼的了,食物也都是它的。
生命就是这样的麽?想要活着,就要靠杀死另一个。如果是的话,红鱼大获全胜了,我想她赢的原因是她有鳞片,而黄鱼没有。
昨天回家後,我想把红鱼放进更大的碗中,但没想到,失去了黄鱼作为竞争对手的红鱼,也死了。
作文戛然而止,当然也可能是秦老师找到的扫描件就是残缺的,不过目前的看上去,作文就是结束了。不得不说,这是一篇颇有观察力的作文。周原读书的时候并不擅长写作文,基本上靠模仿范文拿一个不上不下的分数,作文拉不开分,从来不是她苦心修炼的首选。但即使是她这样不擅长的人,她也发现,《斗鱼》是一篇有点特别的作文。
不仅仅是早熟,和细微敏锐的观察,更重要的是,她——裴晨,周原想,裴晨下了一个不像是初中生喜欢下的判断,尤其在左边作文引用李白杜甫王昌龄,右边则用爱迪生和牛顿举例的对比下,这篇作文有一些尖锐和刺痛的东西。
虞璟说:“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开始认知这个世界,并且在迈向成人的道路上,会用尽一切方式证明‘我’是‘我’,但其实这种行为反而证明了,他们的自我并不成熟。”
周原的眼睛好像长在了屏幕上的pdf里,她盯着那句话看,
“想要活着,就要靠杀死另一个。”
“而这个孩子……她已经提前完成了‘我是谁’的课题,并开始用她的「自我」观察外部世界,同时对有别于自己的事物下明确的判断,主体性很稳固,善于思考而且胆子很大。”
当虞璟说到“胆子很大”时,周原的脑子里好像有一根弦接上了。
对,就是那种感觉。观察到什麽是一回事,明白了什麽是另一回事,但把自己观察到的事情和想明白了的事情,直白告诉别人,又是另外一回事。周原想,这就是她,她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而裴晨有和她相似的地方,她们——
周原想,她们,说不定是一样的人。
告别虞璟後,周原的脑子里都是裴晨的那篇作文,但同时那个问题模糊的答案又像是一把利剑悬挂在她的头顶,或者像一大片模糊不清的阴影,正冒着冷气逼近。猜想的所有过程都不过是薛定谔的猫,在打开盒子之前,任何判断都可能只是她的想象。
手机震动,这回是电话,周原接听,男人的声音从里面传来:
“你上次拿的烟头,是谁的?”
“是她弟弟的。”周原答。
“结果出来了,可以确定没有亲缘关系。”男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