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阵痛与“管理学的尽头是哲学”
“心语”生态链项目获得集团鼎力支持,预算充足,编制放开。林小鱼的办公室从角落搬到了核心区,团队迅速从十几人膨胀到近百人。招聘信息一发,简历如雪片般飞来。
“终于!有钱有人了!可以大干一场了!”最初的兴奋过後,烦恼接踵而至。
新来的技术大牛(拍桌子):“为什麽要用这麽保守的架构?我的方案明明更先进!林总,你必须给我个说法!”
原“废柴联盟”成员(委屈地):“头儿,他根本不听我们讲业务逻辑,就说我们技术落後……”
新招聘的産品经理(拿着厚厚的流程手册):“林总,按照标准项目管理流程,这个需求需要经过三次评审,五轮签字,否则无法进入开发……”
吴浩(急得跳脚):“等走完流程竞争对手都上市了!我们以前都是碰个头就开干的!”
行政部投诉:“林总,你们新来的员工占用会议室一占就是一天,还自带火锅!这像话吗?”
程默(理直气壮):“我们在进行头脑风暴!需要轻松的氛围!”
林小鱼感觉自己像个救火队长,每天都在处理无穷无尽的人事摩擦和流程纠纷。她精心绘制的生态链蓝图,在内部的嘈杂声中,推进缓慢。
连续一周的加班协调後,林小鱼疲惫不堪地倒在办公室沙发上。周慕白不知何时走了进来,看着白板上混乱的组织架构图和项目进度表。
周慕白(语气平淡):“感觉如何?林总。”
林小鱼(有气无力):“累……比做‘晨曦’的时候累十倍。人多了,效率反而低了。”
周慕白:“正常。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但前提是,这一群人的力,要往一处使。”他点了点白板上那些冲突的箭头,“你现在的问题,不是缺钱缺人,是缺共识和规则。”
林小鱼(苦恼):“我知道需要规则,但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怎麽办?”
周慕白:“记住三件事。第一,文化是基石——你必须清晰地告诉所有人,‘心语’推崇什麽,反对什麽。第二,流程是为目标服务的——不是为了管控,而是为了协同和提效。第三,人是活的——规则要有,但更要懂得识人丶用人丶容人。”
他看着林小鱼,抛出终极问题:“你想打造一个什麽样的组织?这个问题,只能你自己回答。”
周慕白的话像一盏灯,照亮了迷雾。林小鱼没有立刻着手制定冷冰冰的条例,而是做了三件事。
1。定义“心语”文化:
她召开了一次全员大会,没有PPT,只有真诚的分享。
林小鱼:“我知道最近大家有很多困惑和摩擦。今天,我们不谈KPI,只谈三件事:我们为什麽聚在这里?我们要成为什麽样的人?我们要创造什麽样的价值?”
她引导团队自己讨论,最终提炼出“心语”的三条文化共识:
·用户价值至上(杜绝技术自嗨)
·拥抱变化,小步快跑(流程要轻,叠代要快)
·坦诚直接,敢吵敢和(对事不对人,吵完还是战友)
2。搭建“敏捷”流程:
她没有照搬大公司的复杂体系,而是建立了一个极其简单的“双轨制”:
·核心探索项目(如情感计算新算法):采用完全敏捷的小团队模式,给予最大自由度。
·成熟业务运营(如“乐龄知己”现有功能):建立标准化SOP,保证效率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