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剑走偏锋
纸媒改革的议题悬在每个人心头,内容创新的尝试在赵编辑和钱编辑两位资深编辑的推动下已有起色,但印数下滑的冰冷现实依旧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十月刊下半月刊的发行量和前线反馈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其实这在衆人的意料之中,改革刚刚开始,组长没有经验。更何况媒体的更叠是不可控的,纸媒颓势是必然。
郭鑫知道池锦压力大,开会前安慰她好半天,池锦看起来状态尚可。
刚一到开会时间,她便不作寒暄,直接切入最尖锐的核心:“各位同事,我们之前的内容革新方向是对的,深度丶质感都保持了《面孔》一贯的水准。但我们必须面对一个更残酷的问题:酒香也怕巷子深。内容再好,如果无法吸引读者主动拿起丶翻阅,一切都是空谈。”
“我也觉得这期内容很不错,公衆号的点击量就是证明,这不能算作是B组他们新媒体的功劳……”
“只是大家真的不看书了。”
“那大家看什麽呢?”池锦问。
“我女儿五岁,就已经天天看那些唱歌跳舞的艺人了。”
“其实就是看流量。”
这个回答正中池锦下怀,她打开ppt,屏幕上跳出两张截然不同的封面设计概念图。一张是《面孔》以往惯用的丶充满艺术感和隐喻的抽象封面;另一张,则是一位当下极具争议性却也拥有庞大粉丝基础的青年演员的正面特写,眼神锐利,极具视觉冲击力。
池锦意图明显,会议室里瞬间响起一阵压抑的吸气声。
“我的提案核心有两点。”池锦声音清晰,压过细微的骚动,“第一,封面革命。放弃部分过于曲高和寡的艺术抽象封面,大胆采用本期核心人物的真实‘面孔’。用最具冲击力丶最具话题性的视觉形象,在报刊亭一秒抓住读者的眼球。第二,内容破圈。在坚持深度采访和人文内核的前提下,适当引入拥有广泛群衆基础丶但同时有内容可挖的‘文娱面孔’,甚至是所谓‘流量’。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将原本可能不会接触《面孔》的年轻读者吸引过来,让他们看到,我们提供的不是快餐八卦,而是有深度的立体解读。这本身就是一种降维打击。”
话音刚落,质疑声便如预料般涌来。
“我反对!”钱姐第一个皱眉,“这太冒险了!《面孔》的格调还要不要了?我们的老读者会怎麽想?这会让我们看起来像那些追逐热点的三流周刊!”
“小池组长,流量是把双刃剑,他们的粉丝群体极度敏感,操作稍有不慎,反而会反噬杂志声誉。”
“我们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内容为王,我们应该相信优质内容最终会赢得市场……”连郭鑫也委婉地表示担忧。
池锦早已预料到这些反应,她不慌不忙,调出了提前准备好的数据分析和市场调研报告。
“钱姐,我理解您的担忧。但保持格调不等于固步自封。数据显示,过去三年,我们的零售点覆盖率下降了百分之二十,零售量下滑更严重。如果没有人买,格调给谁看?”她语气冷静,却字字铿锵,“关于流量反噬,这正是考验我们内容把控能力的时候。我们不是去吹捧,而是去挖掘和审视。选择谁?挖掘什麽?角度如何?这比做一个无人问津的完美选题,更需要功力和勇气。”
她目光扫过全场,最後落在一直沉默不语的三位主编身上。陈以声在屏幕里,他还在医院,所以参加视频会议。方唐表情不悦,似乎并不喜欢这样的激进。
杜燕妮指尖夹着一支笔,神情专注地看着投影屏幕,看不出喜怒。
眼看师父示威,段兴澈站起来道:“各位老师,市场已经变了。我们不能只等待读者发现我们,我们必须主动走出去,用他们熟悉的面孔和感兴趣的方式,把他们‘骗’进来,然後再用我们扎实的内容留住他们丶影响他们。这不是放弃《面孔》的灵魂,而是让它的灵魂被更多人看见和理解的最有效途径。”
杜燕妮擡手打断了他:“我先说说我的看法。这个方案确实激进,也存在风险。但我认为,相比于温水煮青蛙,还是值得一试的。
池锦不知为何最近杜燕妮总是这麽好心地帮她说话,不过见副主编都发话了,她连忙乘胜追击:“是的。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严格控制人选标准,不一定非要要明星,也并非所有流量明星都适用,我们必须选择那些有争议丶有故事丶有代表性,经得起我们深度剖析的人物。最终决定权,在三位主编。”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长桌尽头。
方唐沉吟片刻:“想法很大胆,也确实点出了我们目前的最大痛点。但我同意老钱老赵的顾虑,尺度很难把控好,绝不能为了流量而流失杂志的公信力。一时的流量,不应该是《面孔》追求的。如果非要尝试,我建议可以让公司其他同类刊物先试试水,看看市场反馈和读者评价再决定後续。”
杜燕妮倒有分庭抗礼之势:“我本身就是激进派,所以觉得直接用《面孔》试水一期就好,新媒体组也反映过这个问题,推文首图太抽象,读者不买账,要知道现在是图像时代,没有人那麽耐心阅读。第一印象很重要。”
如果陈以声升为副总编,离开《面孔》,那主编的位置肯定是两位副主编之一的。平时她们也不算多和睦,现在是把态度摆在明面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