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影视诸天从情满四合院开始反转人生 > 第九十七章 附加值带来的便利(第1页)

第九十七章 附加值带来的便利(第1页)

惠英这个在外人面前一直表现的很坚强,默默承受着一切的女人,此刻终于卸下了身上沉重的铠甲。她没有嚎啕大哭,而是低下头,肩膀剧烈的颤抖起来,眼泪如同断线的珠子,大颗大颗的砸在报纸上,晕开了黑色的字迹。

她用手死死捂住嘴,压抑的、破碎的呜咽声从指缝间漏出,充满了无尽的悲痛、思念,以及或许还有一丝为丈夫感到的骄傲。这哭声比任何放声痛哭都更让人心碎,田晓霞的眼圈瞬间红了,默默递过去一条干净的手帕。

叶晨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没有打扰。他知道,这个女人内心的情绪需要宣泄出来。

过了一会儿,待惠英嫂子的情绪稍稍平复,叶晨才从怀里拿出那个装着钱的厚信封,然后轻声说道:

“惠英嫂子,这是我们省报的一点心意,也是对英雄家属的慰问和抚恤。请您一定要收下,往后您和明明的日子还长,需要这些。”

叶晨光刻意强调了“省报慰问”和“英雄家属”,以避免惠英嫂子因为自尊而拒绝。

惠英嫂子抬起泪眼,看着那厚厚的信封,嘴唇翕动,想要推辞,但是看着依偎在自己身边年幼的儿子,又看到报纸上丈夫的名字,最终她只是用力点了点头,哽咽着说道:

“谢谢……谢谢你们……让世才他……死的明白……”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汽车引擎声和嘈杂的脚步声。小小的院落,一下子显得拥挤起来。以副市长李建国为,市工业局、安监局、宣传部、工会以及矿区的主要领导,一行七八人,神情严肃而关切地走了进来。

李建国一进门,目光迅扫过屋内,立刻捕捉到了叶晨和田晓霞,以及英雄家属慧英嫂子手中那份醒目的省报和脸上的泪痕。他心中立刻明了,这二位想必就是捅破了铜城这片天的省报记者。

李建国没去理会叶晨和贺秀莲,而是快步向前,脸上带着沉痛和亲切的表情,一把握住了惠英嫂子的手,然后说道:

“惠英同志!我们是市委,市政府的代表组织来看望你了!王世才同志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我们感到非常痛心和惋惜!他是我们铜城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是舍己为人的英雄啊!”

李建国的语气铿锵,充满了感染力。身后的其他领导也纷纷附和表达慰问。

李建国随即示意秘书将带来的米、面、油,等慰问品搬进来,然后当着叶晨、田晓霞和惠英嫂子的面,郑重宣布:

“惠英同志,请你节哀,也请你放心!组织上绝不会让英雄的家属寒心!经过市委,市政府紧急研究决定:

第一,追溯王世才同志“铜城市劳动模范”、“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第二,按照国家最高标准落实抚恤政策,并且由市总工会牵头,额外给予一笔特殊抚慰金!

第三,烈士遗孤明明今后的教育问题,市里会全程关注,给予保障!

第四,我们将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向王世才同志学习的宣传活动,让他的英雄事迹和精神,在全市人民心中生根芽!”

这一连串的承诺,又快又响,显然是在来的路上就已经紧急商定好的。既是对家属的安抚,更是做给在场的省报记者看的。

叶晨和田晓霞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心照不宣。铜城市里的动作确实很快,这番“危机公关”可谓是标准流程。

无论如何,这些实实在在的承诺,对惠英嫂子和明明未来的生活,总归是一层重要的保障。这也正是他们报道希望达到的效果之一,让英雄得到告慰,让生者得到关怀。

小小的屋子里,一时间挤满了关怀和慰问,但在这些场面话和热闹表象之下,是叶晨和田晓霞,这两位记者笔下流淌出的真相的力量,是一个家庭破碎后的悲怮,也是一座城市在舆论压力下的紧急应对。各种情绪和目的,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微妙的交织……

两拨人几乎是前后脚离开了那间低矮、门前还散落着未扫净煤灰的平房。

院外的空气里,依旧弥漫着矿区特有的、混合着煤尘与远处食堂传来的淡淡油烟味。

几株顽强生长在墙角的白杨树,叶子蒙着一层灰,在微风中无精打采地摇曳着。

在狭窄的、被来往矿工踩得坚实的土路上,副市长李建国快走几步,脸上迅切换成热情而不失稳重的笑容,主动迎上了正准备离开的叶晨和田晓霞。

午后的阳光斜照下来,在他略显福的身躯和锃亮的皮鞋上投下短短的影子。

“叶记者,田记者,请留步!”

李建国声音洪亮,带着官场上惯有的那种穿透力,伸出手来。不远处,一辆黑色的上海牌轿车和几辆吉普车静静地停在那里,司机们恭敬地等待着。

叶晨停下脚步,转身,从容地与他握了握手:

“李市长好。”

田晓霞也微微点头致意,一阵微风吹过,拂动了她额前的短。

“二位记者同志,辛苦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建国紧紧握着叶晨的手,语气显得十分诚恳,目光却不易察觉地快扫过两人略显风尘仆仆的衣着和叶晨肩上那个半旧的采访包,然后说道:

“感谢你们深入一线,挖掘并报道了王世才同志这样的英雄典型!你们的报道,不仅弘扬了社会正气,也对我们铜城市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监督和推动作用啊!”

他说话时,旁边锅炉房恰好传来一声沉闷的排气声,仿佛在为他的话语加注标点。

这番话说的冠冕堂皇,滴水不漏。然而,在他心底深处,对这两位不之客并非没有怨气。

他们像两股悄无声息却又精准无比的穿堂风,完全绕开了地方和矿上精心构筑的“门户”,打了个彻头彻尾的措手不及,让他和整个市委市政府都陷入了极大的被动,这无异于在他脸上扇了一巴掌。

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方式,让习惯了掌控局面的李建国感到非常不适。

但是,李建国能坐到这个位置,绝非莽撞之人。在上午看到报道,尤其是注意到“本报记者叶晨田晓霞”的署名时,他就留了心。叶晨这个名字,对他这个文学爱好者来说,实在太耳熟了。

陕省文坛近几年风头最劲的青年作家,作品屡获好评,读者众多。他甚至隐约听到过一些小道消息,说作协的“黑老”从主席位置退下来时,属意的接班人就是这位叶晨,只因他年纪实在太轻,资历尚浅,才未能如愿。

要知道,国内最年轻的作协主席铁凝,担任省级作协副主席时也已接近三十,成为正职主席时三十九岁,这已经是破格的记录了。叶晨才二十多岁,其潜力可见一斑。

为了确认此叶晨是否彼叶晨,李建国还特意通过关系向省作协内部打探了一下。反馈回来的消息证实了他的猜测:这位叶作家大学毕业后确实进入了省报新闻部,据说实习时还是“黑老”亲自关照的。

这层文化界的背景和潜在的人脉,让李建国不得不高看一眼。他脑海中甚至浮现出叶晨某本书的封面,那深沉厚重的风格,与眼前这个目光沉静、举止从容的年轻人隐隐重合。

而更让他心惊的是叶晨身边那个看起来清秀干练的女记者——田晓霞。他打听之下,得知她的父亲竟然是田福军!

是省里的重量级人物!这个身份,如同一声惊雷,足以让李建国将所有的不满和怨气牢牢压在心底,并且必须表现出十足的善意和尊重。

他眼角的余光瞥见田晓霞那双清澈而带着审视意味的眼睛,心里不禁又掂量了几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