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无声的战场与初露的锋芒
霍展霆那看似随口丶实则重逾千斤的告知,如同一把钥匙,为陆承晔打开了一扇通往真正战场的丶幽暗而危险的大门。
“那个技术员,叫张伟。他所在的公司,‘精准勘探’,赵家是隐名股东。”
信息简短,却精准致命。
陆承晔站在原地,消化着这句话里蕴含的巨大信息量,以及霍展霆将其告知自己所代表的深意。这不是普通的分享,这是一种默许,一种有限的授权,更是一种……冰冷的考验。
霍展霆在看他,看他拿到这把钥匙後,会怎麽做。
盲目地冲出去?那只会打草惊蛇,甚至落入更深的陷阱。
畏缩不前?那便证明了他刚才那番“不想成为累赘”的言论,只是空谈。
他需要一种方式,既能顺着这条线索深挖,又能完全在霍展霆可控的丶或者说,在他默许的范围内进行。
陆承晔重新坐回书桌前,大脑飞速运转。他不能再像之前那样,漫无目的地大海捞针。他现在有了明确的目标——张伟,“精准勘探”,以及其背後的赵家。
但他不能直接去接触张伟,也不能去调查“精准勘探”的内部账目(那远超出他的能力)。他需要更巧妙丶更间接的方式。
他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公开的丶合法的信息渠道。
他首先调取了“精准勘探”所有的公开招标记录丶项目公示丶以及其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包括张伟)在专业论坛丶学术会议丶甚至社交媒体上留下的所有公开痕迹。
这是一个极其枯燥且需要耐心的工作。他像一名考古学家,在浩瀚的数字尘埃中,仔细筛寻着任何可能关联的碎片。
他注意到,“精准勘探”在城西项目前期中标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数据预处理子项目,而项目负责人之一,正是张伟。在某个行业技术论坛的归档帖子里,他找到了张伟半年前发表的一篇关于“复杂地质条件下数据降噪算法优化”的短文,里面提及的方法,与霍氏城西项目前期勘探所使用的技术路径高度相关。
这并不能证明什麽。但陆承晔将其记录了下来。
接着,他开始交叉比对赵氏集团近期的动向。他发现,在城西项目补充钻探指令下达前後,赵氏旗下的一家海外离岸公司,有几笔异常的资金流动,收款方指向一个与“精准勘探”注册地址在同一栋写字楼的丶名不见经传的“技术咨询”公司。
资金流动的时间点,与张伟那篇技术短文发布的时间,以及补充钻探的时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重合。
这依然是间接证据,无法形成链条。
陆承晔没有气馁。他知道,真正的突破往往就隐藏在这些看似无关的细节关联之中。
他尝试着,将自己代入张伟的角色。一个有一定技术水平,但可能因为金钱丶胁迫或其他原因被收买的技术员,在做了亏心事後,会有什麽样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可能会焦虑,可能会试图寻找後路,也可能会……不经意地在某些地方留下蛛丝马迹。
陆承晔开始搜索与张伟姓名丶邮箱相关联的所有网络注册信息(利用公开的数据库查询工具)。大部分结果都毫无价值,直到……他找到了一个被遗忘的丶极其古老的个人博客链接。
博客早已停止更新,里面只有几篇十几年前学生时代的青涩日志。但在博客的“友情链接”栏目里,有一个链接指向了一个……加密的云端存储地址。
这个发现让陆承晔的心跳瞬间加速!
他尝试了各种常见的密码组合(生日丶姓名缩写等),均告失败。就在他几乎要放弃时,他忽然想起,在张伟那篇技术短文里,他曾感谢过他的大学导师,并提到了导师的一句格言,是英文的。
鬼使神差地,陆承晔将那句格言的英文首字母组合,加上张伟的出生年份,作为密码输入。
“滴”的一声轻响,链接……打开了!
里面只有一个孤零零的文件夹,命名为“备份”。
陆承晔点开文件夹,呼吸几乎停滞!
里面是几份扫描件。一份是“精准勘探”与那家“技术咨询”公司签订的丶内容模糊但报酬异常丰厚的“技术顾问”合同复印件,签署人之一是张伟。另一份,是几张聊天记录截图,来自一个加密通讯软件,对话另一方没有显示名字,但言语间充满了指令和威胁,明确要求张伟在特定数据段“增加干扰噪声,降低置信度”,并承诺事後支付尾款。最关键的是,在最後一份文件里,是一张模糊的丶似乎是偷拍的银行转账记录截图,显示有一笔巨额资金从赵氏那家离岸公司,流入了张伟一个海外亲戚的账户,时间就在补充钻探开始前一周!
证据链!
虽然不是最直接的,但足以形成强大的逻辑链条和嫌疑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