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无防盗 > 第41节(第1页)

第41节(第1页)

实际上,刚刚被拿到前面通过投影仪投到幕布上的,只是经过他高度凝练和总结之后得到的最终结论。

而为了得到这个最终结论,他在过去的一天半时间里对很多问题都进行了分析,有些是为了验证算法的准确性,还有些则是为了给副翼效率的计算提供数据。

这些分析对于完成度已经不低的八三工程谈不上有什么指导意义,但对于常浩南周围这些设计师们来说,相比于刚才那个有些惊世骇俗的结论,反而是他们更熟悉的内容吸引力更大。

“这一部分的计算是……副翼偏转时机翼上下的压力差?”

一个带着厚片眼镜、头有些灰白的工程师拿起报告中的几页,翻来覆去看了几遍之后,用有些惊讶的语气问道。

“没错,这个是在o。6马赫度,1o°迎角的飞行工况下,副翼分别上下偏转3°和5°时机翼展向15%、65%和95%三个位置的上下翼面压力差分布图。”

常浩南抬头看了一眼对方手中的内容,露出了一个计谋得逞的微笑。

对方手里拿着的正好是他为了炫技而做出的一张机翼压力差分布云图。

原本电脑输出的结果只是由离散数据点构成的普通折线图,但他特地花了大概三个小时的时间,把折线图上的数据绘制在了机翼的截面上。

对于看惯了散点数据的人来说,第一次看到这种三维云图的震撼不亚于人类第一次看到电影。

“这个数据倒是跟我们之前试飞过程中得到的结果差不太多,副翼上下偏转产生相反的效果,下偏增加机翼受到的升力和阻力,上偏减小机翼受到的升力和阻力。”

旁边一个中年女性工程师凑过去看了几眼之后评价道:

“而且常博士的这种表现形式非常直观,尤其是很容易看出趋势来。”

“是的,这也是咱们数字化设计和仿真模拟的优势之一。”常浩南点点头回答道: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两侧机翼升力的不同使飞机产生滚转运动,两侧机翼阻力不同则会使飞机偏转产生侧滑。而侧滑后会产生一个抵消副翼滚转效果的力矩,从而降低副翼的操纵效率。”

“在度和迎角都比较低的时候,主要是亚音段的范围内,这种阻力是削弱副翼效率的主要原因,不过总的来说影响很小,并且可以通过差动副翼来缓解这个问题。”

常浩南说到这里,从手里的报告中抽出另外一页并递了过去,然后继续说道:

“而一旦进入音区间,或者进行大迎角飞行,机翼弹性形变所产生的力矩就会迅变大,成为影响副翼效率的主要因素,也就是我之前所说的内容。”

“看一下这张表,在考虑机翼弹性之后,副翼本来应该提供顺时针滚转的力矩,但从计算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左机翼翼根的弯矩比右机翼翼根弯矩小,这说明该状态飞机产生了绕滚转轴做逆时针滚转的力矩,也就是生了副翼反效。”

“……”

随着常浩南的解释不断深入,他甚至能感受到周围的人对于数字化设计组,甚至对于数字化设计本身的态度正在以肉眼可见的度改变着。

主要是常浩南连续拿出的几个模拟结果,都跟他们之前得到的试飞结果能对得上,而且差距不大。

这可是实打实的说服力。

很多人刚凑过来的时候还是抱着不屑一顾或者鄙夷的表情,但在认真听过他的讲解之后,表情或眼神都生了剧烈的变化。

而就在这个时候,杨奉畑几人也结束了讨论,并示意大家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常博士,现在我是真的服你了。”

在常浩南周围的人群逐渐散去之后,刚刚被挤到外面去的林示宽才满脸敬佩地坐回他旁边:

“刚刚那个灰白头的老前辈叫徐进,他一直都觉得我们数字化设计组完全是浪费项目资源,每次开这种会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地针对我们,结果这次竟然只提了个问题,然后一句话都没说。”

“老同志嘛,对于新事物存在顾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只要能拿出足够强有力的事实,我相信任何讲究科学的人都能被说服。”

常浩南没有抬头,只是一边把刚刚被打乱的报告整理起来一边回答道。

此时会议室前面的杨奉畑也再次开了口:

“我想经过刚才的交流和讨论,大家应该也都能看出来,常浩南同志提出的问题是值得我们严肃考虑的,所以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验证带弹情况下的副翼反效到底会在什么时候出现。”

如果是在二十分钟之前,杨奉畑做出这样的决定,可能还会遭遇一些反对意见,但在刚才传阅过那份报告之后,大家对于常浩南的模拟计算结果多少都有了些信任。

只是这样一来,八三工程的设计定型势必要延迟了。

然而,就在大家都在担心项目进度的时候,常浩南却再一次开口了。

“我认为关于副翼反效的试飞验证工作,可以分成两个阶段进行,如果顺利的话,应该不会耽误太多进度。”

第62章我要上天

一句话,再次让所有人的视线聚集到了会议室后面的常浩南身上。

只不过这一次,他已经几乎感受不到众人目光中的怀疑了。

清了清嗓子之后,常浩南说出了自己的具体计划:

“现在我们面对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不确定计算机模拟出来的结果与现实情况差距有多大,因此完全可以分两步进行验证。”

“副翼效率的计算本质上是一种流场分析,所以我们先选择一个确保试飞安全的工况,比如1。2倍音、1o°仰角,然后由我来计算出这种情况下机翼表面的流场分布,然后进行一次试飞。”

“如果这一次试飞得到的结果和计算结果的吻合度符合要求,说明计算结果的精度没有问题,下一步就可以激进一些,直接在生副翼反效的工况点附近进行试飞”

这个想法其实还是受到了之前6o3所的启,后者在验证主动颤振控制技术时,也是用类似的方式分成两个步骤,在加快验证进度的同时把风险控制在了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当然,说是可以接受,但终究是不如最保守的逐次逼近法稳妥,还是需要身为总设计师的杨奉畑承受一定压力的。

这边常浩南的话音刚落,旁边不远处就有一个看上去很年轻的工程师开口询问道:

“这个办法在理论上确实可行,但是你的第一步,验证你计算出的带弹状态下机翼上表面的流场情况,应该如何进行?”

由于9o年代的传感器技术还不够先进,所以很难实时测量整个机翼表面的流场分布情况,很多时候都需要通过试飞员的主观感受进行判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