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无防盗 > 第41节(第2页)

第41节(第2页)

风洞模型倒是可以,但还原度终究不能跟试飞相比。

只不过这个问题甚至没需要常浩南回答。

“赵工程师刚加入工作两年,所以有些事情可能还了解得不多,咱们6o1所倒是早就有解决这类问题的经验。”

这次开口替常浩南解释的竟然是那位老工程师徐进。

实际上他对于数字化设计本身并没有什么偏见,毕竟搞飞机设计的人不可能真是什么老古董,只是单纯觉得林示宽他们几个人光烧钱不干事而已。

因此他在刚刚看到常浩南带来的报告之后,就非常好奇对方可以做到什么程度。

“之前搞歼8b的时候,顾委员就是靠着在机身上贴毛线观察机身表面的气流情况,解决了困扰我们很长时间的抖振问题,现在完全可以再用一次一样的办法。”

院士这个称呼是1993年1o月才开始出现的,此前一直叫做学部委员,因此年纪比较大的人一时间改不过来也很正常。

常浩南看了看不远处满脸期待的徐进,笑着继续补充道:

“徐工程师说的没错,可以在机翼表面选几个有代表性的点位贴上毛线,再找一架双座飞机在旁边伴飞,这样就能很直观地观察到对应位置的气流情况,等试飞结束之后再跟我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就能得出结论了。”

而认可这个思路的自然也不只有徐进一个人。

“分成两个步骤……这个思路倒是跟镐京那边前段时间申报的那个先进成果有点像来着……”

眼见会议室里已经有人提到了6o3所的事情,杨奉畑也顺势开口道:

“实际上在座的各位可能不知道,6o3所刚刚申报的那个成果,主要完成人正是常浩南博士。”

一石激起千层浪。

虽然已经有不少人听说了新舟6o项目的事情,但因为还没到年底集中进行内部宣传的时候,所以对于一些细节还是不了解的。

除了杨奉畑等少数领导之外,6o1所这边此前还没有人知道6o3所那个成果的第一完成人竟然来自京航大学。

“竟然是他……”

“这么年轻就能能挂上第一完成人,确实厉害啊……”

“……”

这些干一线的工程师,而且还都是从事保密工作的,要是说谁了什么什么论文,可能并不会太在意。

但航空工业总公司,或者国防科工委内评定的先进成果,那绝对是人人眼热的东西。

能在里面挂上一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而常浩南看上去最多不到二十五岁的样子,竟然已经是第一完成人了。

等到众人讨论的声音稍稍平静下去,杨奉畑用手中的钢笔轻轻敲了敲桌子:

“考虑到已经有了兄弟研究所的经验,我认为常浩南同志提出的这个办法应该是可行的,就这么办吧,至于跟飞机上天的人选……”

“既然是我负责进行计算,那这个上天的活就也让我来吧。”

在刚刚提出这个计划的时候,常浩南就已经想好了要亲自去做这件事:

除了责任感之外,还有个不太重要的原因是他确实想体验一下坐战斗机飞行的感觉。

“现在的条件相比顾老那时候已经好了很多,我可以带一台相机上去,把原型机翼面上的气流型态给拍下来。”

当年顾永芬在设计歼8b的时候,是带了一部望远镜现场观察,而1996年的时候,有光学变焦能力的相机已经相当普及,完全可以拍照留档,等回到地面之后再慢慢分析。

杨奉畑又和旁边的两个副总设计师短暂地交流了一会,然后抬起头道:

“这件事情我们原则上同意,但还得让空军试飞单位的同志们给你做个体检,确定没问题了才能上飞机。”

常浩南对此自然没什么意见,当年空军招飞体检时,他也只有牙齿咬合不齐这一项不合格的地方而已。

……

原本一次稀松平常的例行进展研讨会,因为常浩南的出现而变得无比充实,足足开了六个小时。

当验证工作的所有细节都被确定下来的时候,已经是当天接近午夜的时候了。

“那关于机翼效率测试的情况就先定下来了,会后常博士和姚博士两位,还有数字化设计组尽快拿出流场的模拟结果。至于飞机的问题,我去联络空军的同志,找他们借一架歼教7来。”

杨奉畑用有些沙哑的声音总结道:

“至于其它组的同志,先继续进行手头的工作,如果到时候副翼反效问题得到验证,我们再讨论解决的办法。”

“散会!”

第63章比他们更强

研讨会结束之后,常浩南毫不意外地再次被一群人围住了。

除了找他讨论流体力学仿真方面问题的人之外,还有些人对于新舟6o的情况很感兴趣。

连带着跟他一起的姚梦娜和林示宽也被问了很多问题。

因此一直到凌晨一点多钟,常浩南三人才终于“逃离”了那间会议室。

“呼——”

已经许久没遭遇过这种阵仗的林示宽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身体,心情愉悦地深呼一口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