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林隽从来不做没把握的事,吴二想了想:“既如此就先来五百斤罢。”
五百斤!
那就是五百两进账啊!
褚指挥双眼发直,有这一笔工人的工资都能撑几个月了。林郎中可说过用玉米做出来的味精定价比海带味精还高,再加上粉条收入,嘶——原来赚钱这么容易么?
只要销路打开这都是源源不断的进账啊!
原本他还担忧产品卖不出去,没想到林隽开个展销会就带来了订单,更让他惊喜的是味精得到陛下称赞,有了陛下金口玉言他还怕什么
?这就是活招牌!
什么?味精不好?皇帝都说好,你比皇帝舌头还灵敏?
便是为了拍陛下马屁味精都会有人跟风买罢?这么贵的东西,简直是工坊的支柱产业!只要工坊有钱怎么都能维持下去的。
褚指挥慈爱的看向林隽,林郎中可真是个宝藏青年,要不是他早已成亲自己都想把小女儿嫁给他哩。
卫远戳了戳他,眼神酸唧唧的:怎么样,感受到被林元卓带飞的快乐了么?
褚指挥嘿嘿一笑:快乐,快乐。
技术是林隽带来的,销路也是他找的,自家卫所只需要出人出地,其余的根本不用操心——世上再没有这样轻松挣钱的营生了。
褚指挥咧着嘴,一时得意忍不住捧着隔壁王指挥的手晃了晃:“王兄,你是个大好人呐!”感谢王指挥的馈赠他才迎来林隽这么个大宝贝。
王指挥皮笑肉不笑。
卫远扶额,提醒褚指挥:“你可悠着点,想法子怎么把味精工坊留在你们卫所才是正经。”
褚指挥闻言一激灵:是了,味精这么挣钱的东西谁不眼馋?他又不似上皇那般叫人惹不起,到时恐怕还真有被人摘桃子的可能。
他得想个什么法子才好。
吃饱喝足后一行人又到右卫看了玉米丰收的景象,周正作为亲手种过玉米的人,见到地里金黄饱满的玉米棒子亲切感十足,忍不住上手与军户们一起掰玉米来。体验过一番收获的不易后每人都被赠送了一兜
鲜玉米,领着武清卫的土仪连吃带拿的满足回城。
记者们也将今日见闻熬夜撰写成稿,隔日刊登出来。
很快京城百姓便得知通州的武清卫弄出了几样好东西:光亮透明、柔软爽口的红薯粉;香辣开胃、让人‘又爱又恨’的辣椒酱;还有一样调味神器——味精。
记者形容其“甘鲜味美”、“加之少许令白开水即如鲜鸡汤”、“拯救厨艺于水火之中”,神奇得很。
就在老百姓们好奇这些东西到底有多好吃时,武清卫在球场那边低调的开了个摊位,专卖粉条和辣椒酱。味精根本就被收到信的各大贵族订走,只剩少量还能在摊位上售卖,只是那价格着实让人难以下手。
有还算小康的家庭称了半两回去尝鲜,试探性的往汤里放了一点点,那鲜美的滋味当晚就征服全家人,连盛汤的碗都被男主人拌了饭吃干净!从此这样金贵的东西就被主妇细心的收起来,只待客时才拿出来调味,引得客人好一顿称羡。
一传十十传百,味精成了所有掌勺人士最渴望拥有的调味品。
辣椒酱亦是同样火热,如易修武一般嗜好辛辣刺激的人士不少,尝过辣椒酱后茱萸油这种不甚刺激的香辛料再也不能入他们的眼。古代调味品本就少,辣椒一时如同病毒般疯狂流行于京中,甚至逐渐辐射到省外。
林隽深知辣椒在中原的接受度,他也不把着这东西不放,干脆在
摊子上同时售卖辣椒种子。
众人无语,他们想吃辣椒酱!武清卫做事也忒跳脱,怎的把种子摆上来卖了?
售货小哥儿笑眯眯的说:“我们手里的辣椒有限,都做酱也只能供给一部分人。但是推广开来就不一样了,大家早种早享受嘛!林大人说了辣椒这东西好种,青椒还是一味菜蔬哩。”
“……”
似乎也有些道理,前来买辣椒酱的食客稀里糊涂的花十几文买了一小包辣椒种子回去。
带反应过来后无不茫然:他们这是中邪了么?
横竖都买了,干脆刨块地种下去罢,没地的也饶有兴致的找个破瓮烂盆撒种。
林隽深藏功与名,想必辣椒很快就能在全国推广开来罢?他永远相信这片大地一脉相承的种植天赋。
味精被捧上神坛,订单也纷至沓来,褚指挥赶紧增加人手提高出品效率。与上次招工时的冷清怀疑相反,这次报名的军户险些将卫所的门槛都踏平了——只因看到第一批工人通过工坊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美好生活。
自从工坊售出产品后,林隽与褚指挥商量着给工人们补发了此前两月的工钱,加上奖金每人足足领到三两银子!这可是白银,换成大钱一两少说也能兑出一千三百文,行情好兑个一千五百文也是有的。
等到订单充足后种地的军户们也得到了说好的奖金补贴,每家都分得二两。算下来每个月补贴五钱银子,虽然没有工人拿
得多,但指挥使说了工人属于技术工种,没有他们产品就做不出来,总要拿多些的。
军户们也服气,现在的日子已经是不敢想的富足了,每月有月粮不用买粮食,发下来的补贴就是纯赚,比之以往好太多!
只要工坊不倒闭他们就能一直为工坊种玉米红薯,工坊卖产品他们就能拿补贴,一样是稳定的收入。
手里有了钱,心中有了盼头,军户们个个斗志昂扬,精神面貌为之一振。好比沈大栓,他既有工坊的工钱又能领两个月的种地补贴,加上自家媳妇在猪舍的月银,他们家竟有了六两银子的存款!一夜间竟一跃成为卫所里的富户了。
他们家与小荷家可是所里唯二的‘双职工家庭’哩,连孩子都能在猪舍挣零花,所里谁不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