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相父在上朕在下温无玦 > 第67章 汴梁春晓万象更新(第1页)

第67章 汴梁春晓万象更新(第1页)

晨雾仍未消散,赵构已与赵鼎一同策马出了临安城门。

青骓马的铁蹄轻快地踏碎沾着露珠的草叶,赵构凝视着马前方那面“汴梁”黄旗,它在风中忽卷忽落,而袖中的玉坠紧贴掌心,仿佛透着滚烫的温度。这玉坠,是六年前汴梁城破前夜,他扮作小乞儿混出城时,巷口那位卖炊饼的老妇人硬塞给他的。彼时老妇人说“留个念想”,而如今,这念想即将化为眼前的现实。

“官家慢些。”赵鼎的声音从后方传来,他骑着的乌骓马步伐稳健,可鬓角却已沾染了一层薄露。

赵构轻勒缰绳,待老丞相的马与自己并驾齐驱,才留意到他眼底布满血丝。昨夜,赵鼎在舆图前圈画谋划了整整半宿,说是要趁着汴梁初复,将水利与粮道的事务定下章程。

“相父,”赵构放缓语,关切地说道,“到了汴梁,您可得歇息半日。”

赵鼎轻轻摇头,指节叩了叩腰间的算筹袋,神情坚毅:“当年在汉中修筑山河堰,我三日未曾合眼,如今这身子骨,还能撑得住。”他抬眼望向远方,晨雾中渐渐显露的城郭轮廓,让他的眉峰微微颤动,“数百年,终于又要见到汴梁的春天了。”

马蹄声声,惊起几尾早莺。

当“汴京”二字的匾额从雾霭中缓缓浮现,赵构听见街边传来如碎玉般清脆的欢呼。

“是官家!”

“真的是圣驾回汴了!”

卖胡饼的老汉高举着半焦的饼子,急切地冲了出来,鬓角的白在风中肆意乱颤;身着青布裙的小媳妇抱着刚会走路的孩童,将绣着并蒂莲的襁褓递到赵构马前,殷切说道:“官家摸摸小郎的头,沾沾福气。”就连街角蹲守的叫花子也挺直了腰杆,破碗里的铜钱叮当作响——并非乞讨,而是纷纷往赵构马下抛洒,嘴里念叨着:“这是咱百姓的心意!”

赵鼎的眼眶微微湿润。

他记得靖康年间,随钦宗北狩时,汴梁城的雪深可没马腹,街边倒毙的百姓比那积雪还要厚重。而如今,青石板路虽仍有修补的痕迹,但屋檐下悬挂的酱肉、窗台上摆放的春韭、墙根处新张贴的“五谷丰登”年画,无一不在向人心中传递着温暖。

“短短数月,便能有如此变化,着实不易。”他轻抚马鬃,感慨万千。

赵构勒住马缰,任由卖花担子的小姑娘往他马鞍上插上一枝早开的桃花。“这江山,终究还是要靠百姓来守护。”他望向挤在人群中,正帮老妇提菜篮的兵丁——那是张宪新练的厢军,如今放下刀枪,扛起锄头,“昨日沈该递来的折子说,河南府有农户自地把新收的麦种分给邻村,还说‘官家给咱修了渠,咱得给官家攒粮’。”

话音未落,一阵裹挟着泥腥气的风扑面而来。

二人顺着风向望去,只见汴河的河水打着浑浊的旋儿,河岸边堆积着半人高的淤泥——这是民夫们今早刚刚挖出来的。

“官家!”沈该的官服上沾满泥点,从河堤上匆匆跑来,腰间的算筹袋甩得叮当直响,“水利沟渠的图纸,依照您的吩咐,把系统给出的分流术与旧汴河的故道相结合,您瞧瞧——”他展开一卷羊皮纸,上面用红笔圈出三条支渠,“这一处连接蔡河,那一处连通五丈河,等雨季来临前挖通,莫说泛滥,哪怕是连下七日暴雨,河水也能顺着支渠排入梁山泊。”

赵鼎凑近查看,指尖轻点在支渠与主河的交汇处:“此处可增设水闸。”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光芒,恰似当年在汉中规划山河堰时的模样,“民夫之中流民众多,不如施行工赈之法——每日放两顿热粥,完工后再给半斗米。如此一来,既能让他们填饱肚子,又能学到修渠的本事,日后回乡也能成为行家里手。”

“好主意!”赵构拍了拍沈该的肩膀,“你明日就张贴告示,就说‘有力气的来挖渠,有力气的能吃饱’。”他望向河堤上正挥锹劳作的民夫,其中有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正咬着牙搬运石块,裤脚破了个洞,露出青肿的脚踝——那是昨夜赶工不慎摔倒所致。

赵构解下腰间的玉佩,“去,把这玉押给东市的张记银楼,换三十贯钱,给民夫们买些姜茶驱寒。”

沈该接过玉佩时,手微微颤抖。

他记得三个月前刚接任户部尚书时,赵构在偏殿对他说“朕要的不是账上的数字,而是百姓锅里的热气”,如今,这热气正从汴河的淤泥中源源不断地散出来。

日头过午,赵构骑着青骓马踏上州桥。

桥边茶棚中飘来糖蒸酥酪的甜香,他翻身下马,掀开帘子走进茶棚,正巧听见茶客们的议论:“听说官营粮铺明日开张,那米白得能照见人影,价钱比黑市便宜三成呢!”“可不是嘛!前日有个粮商囤了两百石米,被巡城兵查获,米全都充入官铺了。”

“客官来碗酪?”掌柜的正擦着桌子,抬头一看,突然愣住——他认出了来人腰间的龙纹玉佩,“官……官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