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喃喃果笔趣阁 > 2030(第27页)

2030(第27页)

倒不如用功劳换官家对他谏言的重视,若有一二条能推行下去,也是好的。

至于为什么是国子监,富弼又是一声长叹,国子监是他们最遗憾也最放不下的地方啊。想当初,范公亲自主持了国子监改革,自他外放陕西之后,今日再看,也只剩一条“太学独立”,一条“分科教学”被保留了下来。

富弼无数次想象过自己外任后的场景,每一次都难免觉得遗憾万分。但他想起今日之事,想起某个小小的豆丁,又忍不住生起一二微茫的希望来。

成王殿下,成王殿下。

富弼在心中默默念着这个名字。

他是天圣五年,也就是十七年前科举入仕。那时他就不止一次感叹过,官家乃是为臣者难得一遇的好皇帝。

说句大逆不道的话,至少比盲目崇尚道教、几无建树还好大喜功的真宗皇帝靠谱多了。

谁又能想到,幸运的事会连续发生两次?

宋夏和谈,算尽先机。

出口成诗,急才天具。

若仅仅是聪颖点也就罢了,富弼又想起扶苏为自己的外任打抱不平,为国子监太学贫寒之士请命的样子。偏偏他还有一颗浇不灭的仁者之心。

富弼没有见过官家太子时代行止如何,却由衷觉得,古往今来的太子三岁时,没有比成王殿下更优秀的。

甚至让他的不甘心都淡了几分——就算他们都外放了又如何呢?中枢依旧有大宋国运之望啊。

他踱步回到书桌前,带茧的手指抚过写着扶苏今日所吟之诗的信纸,心念倏然一动。

他又重新坐回了椅子上,将这首诗另誊了一遍,又在纸上添了好几行字后,将之塞进另一个信封里。

信封的收信处赫然写了几个字。

——范仲淹。

“范公啊范公,若你还在汴京,还在国子监中坐镇,也不知今日会有多精彩呢。”

良久,富弼长长一叹-

富弼的动作很迅速。翌日,他微服国子监有感而谏的奏折就呈在了垂拱殿的书桌上。

仁宗见了,不免感叹:“富相公还真是……”

对新政一片赤诚之心,近乎偏执了。

在打开奏折之前,官家就猜到了里面的大致内容。但读着读着,他的眼睛突然瞪大了。

富相公写了什么?成王?

怎么回事儿?怎么还有肃儿的事呢?

仁宗立刻看得更仔细了一点,一字不肯错过。

肃儿与伴读们白龙鱼服,呃……从狗洞微服进国子监暗访?

肃儿被友人赶鸭子上架,被迫与国子监子弟比试?

肃儿一首四言诗,诗才压倒国子监弟子,还引得梅尧臣惜才不已?

肃儿临场诗谏一首,讽喻国子监膳堂克扣伙食?

富弼的奏折短小精悍,却生动地描绘出扶苏昨天在国子监的一举一动。

仁宗脑海中想象起幼子惊倒一片、脸上得意的小模样,慈爱的笑意不自觉漫出了眼睛。

末了,他将奏折一阖,板着脸道:“咳,钻狗洞算怎么个事?他还记得自己是堂堂一品亲王么?简直不成体统!”

说罢,便要让黄都知把扶苏叫来垂拱殿:“朕定要好好把他教训一顿!”

嘴角的笑意,却怎么绷也绷不住。

抬手招人的时候,黄都知却不见了。过了数息的功夫才从外间赶来:“禀官家,张修媛在外求见。”

“妼姮?”

仁宗眉头一蹙:“她突然来垂拱殿做什么?”

若仁宗在福宁殿中闲玩休憩,此刻一定会召宠妃进来陪伴,不愿让她久等。但他现在在垂拱殿中处理国事,若贸然宣后妃进殿,意义就有点不一样了。

仁宗挥了挥手:“你让她稍等等,先去召肃儿。”

“可,可是修媛娘娘说她,事关前朝,她有要事要禀报。还说若是官家您国事繁忙的话,她就在外面等着,等官家忙完再召见她。”

在外面等着,那成何体统?

要是传到台谏的耳朵里去……唉,头疼。

仁宗揉了揉眉心:“罢了,你让她先进来吧。”

黄都知:“是。那成王殿下?”

“成王的事,一会儿再说。你先派人去瞧瞧他人在哪里,找到了禀报于朕。”

“是。”

不多时,便有一纤纤女子款款地走来。她的脚步迈得很轻,几乎发不出声响,如一阵微风般走到了仁宗的面前,再盈盈下拜:“妾见过官家。”

俗话说得好,见面三分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