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庆祝抗战胜利o周年,看完最新章记得看大阅兵。
年月,川滇交界处的攀枝花地区。年出版的《盐边厅乡土志》,其中写道:“磁石磁铁矿,亦名戏吸石,产白水江即今金沙江边,能戏吸金铁。”攀枝花铁矿现应该是o世纪o年代。年四川会理生山崩,由于损失巨大,政府派地质专家常隆庆前往调查,顺便对攀西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现攀西地区有大量可开采的铁矿石。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去,数千名工人已经聚集在一片开阔的平地上。他们穿着粗布衣衫,脚踩草鞋,脸上写满了期待与好奇。在他们面前,一个临时搭建的木台上,站着一位身材挺拔、面容坚毅的中年男子。
唐启深吸一口气,感受着西南特有的湿润空气。作为穿越者,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今天这个日子的意义。
"各位工友,各位同胞!"唐启的声音洪亮而有力,不需要扩音器就能传遍整个场地,“今天,我们在这里,正式启动’攀钢计划’!”
台下爆出一阵欢呼声。唐启等待声浪平息,继续道:“这座钢铁厂建成后,初期年产钢量将达到二十万吨!这将是我们龙国西南地区第一座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
二十万吨。这个数字在唐启原本的时代微不足道,但在年的中国,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他清楚地记得历史书上记载,年全国钢产量不过区区几万吨。
"我知道,有人会问,为什么选择攀枝花?"唐启环视众人,"因为这里有丰富的铁矿和煤炭资源,有金沙江提供充足的水源,更重要的是。"他停顿了一下,“这里有你们,有千千万万愿意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中国人!”
台下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唐启看到前排几个年轻工人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
"从今天起,我们将修建通往矿区的铁路和公路,建设高炉和厂房。这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我唐启在此承诺,"他举起右手,“我将与诸位同吃同住,共同奋斗,直到第一炉钢水流出!”
仪式结束后,唐启没有立即离开,而是走下台去,与工人们一一握手交谈。这是他穿越两年来养成的习惯——不摆官架子,真诚对待每一个人。
"总督大人,"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工人怯生生地问道,“听说您要教我们认字?”
唐启微笑着点头:“不仅认字,还要教你们机器操作、安全生产知识。晚上会有夜校,白天工作结束后,愿意学习的都可以来。”
老工人眼中闪过一丝光芒:“我五十多岁了,还能学吗?”
"当然可以,"唐启拍拍他的肩膀,“学习不分年龄。您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这正是年轻人需要向您学习的。”
不远处,德国工程师汉斯·穆勒正与他的美国同行约翰·史密斯低声交谈。
"这位唐总督不简单,"穆勒用德语说道,“他提出的高炉设计方案,连柏林工业大学的最新研究都没达到那种水平。”
史密斯点点头:“更奇怪的是,他坚持核心技术必须由中国工程师掌握。我们只是顾问,没有决策权。”
"而且他那些管理方法,"穆勒皱眉,“流水线作业、八小时工作制、安全生产规范…这些理念在欧洲都算先进,他怎么会…”
两人的对话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唐启的席助理周明快步走来:“两位先生,总督请你们去临时指挥部,讨论铁路线路规划。”
指挥部设在附近一座刚搭建的木屋内,墙上挂满了手绘的地图和设计图。唐启正与几名中国工程师讨论着什么,见两位外国专家进来,立即切换成流利的德语:“穆勒先生,史密斯先生,请过来看看这个地形图。”
穆勒惊讶于唐启的德语水平,更惊讶于他对工程细节的把握。讨论持续了两个小时,唐启几乎主导了整个会议,对各种技术参数信手拈来。
会议结束后,周明递给唐启一份电报:“总督,川东来的,关于水泥供应的问题。”
唐启眉头紧锁:"又延迟了?这已经是第三次了。"他沉思片刻,“通知后勤部,立即启动备用方案,从滇省调运。同时派人去查,为什么川东方面总是无法按时交货。”
周明犹豫道:“可是滇省路途遥远,运费会很高…”
"比起工程延误的损失,运费不值一提。"唐启斩钉截铁地说,“攀钢计划绝不能因为物资调配问题而受阻。”
当天下午,唐启换上工装,亲自前往正在修建的道路工地。四月的攀枝花已有些炎热,唐启和工人们一起搬运石块,汗水很快浸透了他的衣衫。
"总督大人,您不必亲自…"一个年轻工人局促地说。
唐启抹了把汗:"在这里没有总督,只有工友。叫我小唐就行。"他指了指前方的一段山路,“这段路基要加固,否则雨季来了会有塌方危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工人们惊讶于唐启对工程的专业判断,更惊讶于他的亲力亲为。消息很快传开,越来越多的工人自愿加班加点,工程进度明显加快。
夜幕降临,临时搭建的工棚区亮起了煤油灯。唐启简单吃过晚饭后,来到工人夜校。简陋的教室里,几十名工人正跟着老师学习识字和基础算术。
唐启站在后排听了一会儿,然后走上讲台:“今晚我来讲一课,关于钢铁生产的基本原理。”
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简单的图示,讲解了从矿石到钢铁的全过程。工人们听得入神,不时有人提出问题,唐启都耐心解答。
"记住,"唐启强调,“钢铁是国家的脊梁。你们现在学习的每一个字,掌握的每一项技能,都是在为这个国家的未来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