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秣掀波澜微躯承重压
前情回顾:林琉璃发现废後王氏通过密写方式与外联络,解析出“北门”暗语,助武後洞察关陇集团企图渗透决策圈的阴谋。武後顺势推出“北门学士”之策,广纳寒门文士,并让林琉璃幕後负责信息筛选与引导。林琉璃在分析西北粮草文书时发现巨大亏空,调查线索竟指向宗室亲王与关陇世家,引燃新的导火索。
腊月的长安,寒气刺骨。立政殿内炭火烧得再旺,也驱不散林琉璃心头的凝重。她面前的案几上,堆积的不再仅仅是後宫用度清单或宫人档案,更多的是来自前朝各部的文书抄本丶北门学士们的策论草稿,以及……关于那西北粮草案的零星调查回报。
她仿佛置身于一张无形信息网的中心,无数丝线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需要她以超越这个时代的归纳丶分析和逻辑能力,去芜存菁,提炼出对武後有价值的情报。这份工作没有品级,却比任何显赫的官职都更接近权力的内核,也更具风险。
西北粮草巨额亏空的消息,虽被武後以雷霆手段暗中调查,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此庞大的利益链条被触动,立刻引发了相关势力的剧烈反弹。
前朝之上,以中书令柳奭(王皇後舅父,关陇集团核心之一)为首的数位大臣,联名上奏,弹劾负责调查此案的御史“罗织罪名”丶“构陷忠良”丶“动摇国本”,言语激烈,气势汹汹。更有甚者,奏疏中隐隐将矛头指向了“後宫干政”,虽未直接点名,但其意指武後干预前朝事务的意图昭然若揭。
与此同时,林琉璃感受到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她发现自己在立政殿外行走时,偶尔会遇到一些面生的宦官或低阶侍卫,目光闪烁,带着审视与不善。一次,她独自前往翰林院外围(她自然不能进去,只是在约定地点接收文书)的路上,竟险些被一辆突然失控的丶运送杂物的宫车撞到,若非她一直保持警惕及时闪避,後果不堪设想。
这绝非意外。是警告,还是灭口?对方已经察觉到,在武後身边,有一个不起眼却可能坏事的女官,在参与着某些核心信息的处理。
更让她心寒的是,立政殿内部,也开始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那位曾被她“抢了风头”的赵司正,与其他几位对林琉璃晋升速度心存不满的女官,走动得愈发频繁。她们虽不敢明着对抗,但那种若有若无的排挤丶工作上的不配合,以及偶尔飘来的丶关于她“倚仗後宠,插手外廷”的酸言冷语,形成了一种令人窒息的氛围。
青黛私下提醒她:“琉璃,树大招风。如今你身处漩涡中心,万事需更加小心。娘娘信重你,但有些明枪暗箭,需得你自己去挡。”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林琉璃强迫自己冷静。她知道,慌乱和退缩只会死得更快。她采取了“以静制动”的策略。
对外,她更加深居简出,非必要不离开立政殿核心区域。所有与外界的文书交接,都通过绝对可靠的丶武後亲自安排的心腹宦官进行,并且必有至少两人同行。她将自己彻底隐藏在武後的羽翼和繁杂的文书工作之後,让对方找不到直接下手的机会。
对内,她对赵司正等人的小动作视若无睹,只专注于武後交办的事务。她将工作完成得更加出色,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让任何人都挑不出错处。同时,她利用信息处理的便利,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偶尔对素云等信得过的下属管辖范围内的事务,给予一些“顺水人情”式的便利,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基本盘。
对于前朝的攻讦,她自知人微言轻,绝不能直接卷入。但她可以通过自己处理的信息,间接影响武後的决策。她在整理北门学士的策论时,有意挑选丶润色了几篇论述“吏治清明在于核验分明”丶“贪墨蠹国甚于外敌”的文章,并附上自己基于粮草案数据所做的丶关于亏空对边境稳定潜在影响的简明分析,呈送武後。
她不做结论,只摆事实,列数据,引导武後自己得出必须严查到底的判断。这比任何直接的劝说都更有力。
前朝的争斗愈演愈烈,终于到了需要御前裁决的地步。这一日,高宗于两仪殿召见相关大臣,武皇後亦垂帘听政。
柳奭等人慷慨陈词,将粮草案说成是御史捏造丶别有用心之人借此打击关陇勋贵的阴谋,言辞恳切,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
就在局势似乎要向着有利于对方的方向倾斜时,一位新晋的北门学士——以文采和机辩着称的元万顷,在得到武後授意(背後亦有林琉璃筛选信息的功劳)後,出列发言。
他并未直接反驳柳奭,而是从《周礼》丶《管子》等经典谈起,论述国家财赋管理之要,继而话锋一转,引用了大量翔实的数据(部分正来源于林琉璃整理的分析),详细推演了西北边境若无充足粮草可能导致的将士饥馑丶边防松懈丶乃至胡虏窥伺的严重後果。他逻辑清晰,数据支撑有力,将一场政治攻讦,巧妙地转化为了一场关于国家安全的务实讨论。
最後,他拱手道:“陛下,臣非言此案必定如何,然账目疑点确凿,亏空数额巨大,关乎社稷安危,岂能不查?若查实为虚,正可还诸位大人清白;若查实为真,则乃剜除毒疮,稳固国本之幸事!若因可能‘动摇’某些人而因噎废食,置边境将士丶国家安危于何地?”
这一番话,站在道德和国家的制高点上,合情合理,让柳奭等人一时语塞。
高原本就对粮草之事颇为上心,听闻元万顷的分析,眉头紧锁,最终拍板:“查!给朕一查到底!无论涉及何人,绝不姑息!”
御前会议,武後一方大获全胜。关陇集团的凌厉反扑被成功遏制。
经此一役,武後地位更加稳固,北门学士的作用也初步显现。而作为幕後信息梳理者的林琉璃,其价值在武後心中无疑又重了几分。
几日後,武後以“协理文书有功,心思缜密可嘉”为由,赏赐了林琉璃一套御制文房四宝和几匹珍贵的缭绫。赏赐本身不算特别,但伴随赏赐而来的一句口谕,却意味深长:“日後凡北门学士所呈条陈丶策论,皆由林典记先行阅览,整理要点,附以己见,再呈御览。”
这等于正式赋予了林琉璃“预审”北门学士奏报的权力!虽然只是“阅览”丶“整理要点”丶“附以己见”,并无决策权,但其位置之关键,已不言而喻。她成了武後与北门学士群体之间最重要的信息桥梁。
赵司正等人得知後,脸色更是难看,却再也不敢明着使绊子。
西北粮草案的调查,在高宗的强力支持下,得以更深入地推进。越来越多的证据浮现,指向了几个具体的宗室成员和关陇世家核心人物。朝堂之上,暗流愈发汹涌。
然而,就在林琉璃以为可以稍稍喘息之际,一份由北门学士起草丶关于改革漕运丶增加江南赋税以充实国库的策论草案,送到了她的案头。
这份草案思路新颖,切中时弊,但林琉璃在仔细阅读後,却敏锐地察觉到,其中关于清丈江南土地丶核查隐户的建议,虽然能极大增加财政收入,却势必触动的,不仅仅是江南本地的豪强,更会深深刺痛那些在江南拥有大量田産丶荫庇衆多佃客的关陇世家和山东士族的利益!
这已不仅仅是西北边陲的贪墨,而是要将改革之刀,直接砍向整个帝国最庞大丶最顽固的既得利益集团!
她仿佛已经看到,一旦此议正式提出,将在朝堂掀起何等滔天巨浪。
而将这份草案筛选出来,并初步表示认可,呈送给武後的,正是她自己。
林琉璃握着那份沉甸甸的草案,指尖冰凉。她意识到,自己不经意间,可能又推开了一扇更加危险的大门。武後的野心,绝不止于肃清後宫丶巩固後位,她想要的,是打破数百年的门阀政治,重塑整个帝国的权力格局。
而她林琉璃,已被绑在了这辆战车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