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清川出自哪里 > 第 36 章(第1页)

第 36 章(第1页)

第36章

病去如抽丝。孟寰海在床上又躺了几天,才能正常处理公务。人清减了一圈,旧官袍穿在身上更显空荡,但那眼神里的执拗,却像被雨水洗过的石头,更显分明。

清丈田亩三个月的缓期,像悬在头顶的铡刀,日子一天天逼近。乡绅们又开始活动,请托的,说情的,甚至暗示可以“孝敬”的,络绎不绝。孟寰海一律冷着脸挡了回去,心里那根弦却越绷越紧。

这日,他带着赵铁柱去下面村子查看番薯的种植情况。大部分领了种苗的农户都精心伺候着,藤蔓长势喜人,爬满了垄沟。看着这遍地生机,孟寰海心头稍慰。行至小王庄,远远又听见那阵熟悉的丶稚嫩的读书声。

他脚步顿了顿,对赵铁柱道:“你去看看番薯苗,我随处走走。”

他鬼使神差地,又走到了那间作为蒙学的旧屋外。这次,他没有只在外面听,而是轻轻推开了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

屋里比他想得更破旧,墙壁斑驳,桌椅歪斜。十几个孩子挤在一起,小的不过五六岁,大的也就十来岁,都穿着打补丁的衣裳,却一个个坐得笔直,跟着台上那位须发花白的老秀才,摇头晃脑地念着:“人之初,性本善……”

老秀才看见他,愣了一下,认出是县令,慌忙要下跪。孟寰海摆摆手,示意他继续。他走到後面,靠墙站着,看着那些孩子因营养不良而显得过分大的眼睛,里面却有着一种纯粹的光。

他想起自已的童年,在昏暗的油灯下,借着墙壁的反光,啃着干硬的窝头,拼命背诵圣贤书。那是他唯一的出路。

“这里……束修怎麽收?”他低声问旁边一个看起来像是管事的老农。

老农搓着手,有些局促:“回大人,崔家主仁厚,这蒙学不收钱,只要孩子肯来学,纸笔都是族里供着的。”

孟寰海心里一震。免费?他不由得重新打量这间破屋,和那些专注的孩子。崔行川办这义学,图什麽?收买人心?还是……他脑子里又闪过崔敬祜说起“识字明理”时平淡的神情。

他在那里站了许久,直到孩子们下课,嬉笑着跑出屋子,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的“官老爷”。孟寰海看着他们跑远的背影,心里像是被什麽东西填满了,又像是被掏空了。

回城的路上,他一路沉默。赵铁柱汇报番薯长势良好,他也只是心不在焉地“嗯”了一声。

快到县衙时,他忽然没头没脑地问赵铁柱:“铁柱,你说,读书是为了什麽?”

赵铁柱挠了挠头,憨厚地笑道:“大人,小的没念过书,不知道。不过俺娘说,念书能明事理,不做睁眼瞎。”

“明事理……不做睁眼瞎……”孟寰海低声重复着,嘴角泛起一丝复杂的笑意。

是啊,就这麽简单的道理。可在这清川县,又有多少孩子,连这最简单的机会都没有?

他忽然觉得,自已之前执着于清丈田亩,固然是为了公平赋税,充盈府库,可若百姓依旧是“睁眼瞎”,这公平又能持续多久?这新绿,又能繁盛几时?

一种更深沉的丶超越眼前利益博弈的责任感,悄然压上他的心头。

当晚,他在二堂对着烛火,摊开纸笔,却久久未能落墨。他想写一份关于在清川县兴办官立义学的详文,申请款项,招募夫子。可一想到府库的空虚,各级衙门的推诿,他就感到一阵无力。

这比清丈田亩,或许更难。

他烦躁地放下笔,走到院中。夜凉如水,月光照在那副石子棋盘上,泛着清冷的光。他仿佛看到对面坐着那个月白身影的人,正平静地看着他,像是在问:“孟大人,这一步,你又该如何走?”

而此刻的崔家别院,崔敬祜也并未安寝。他听着管家汇报孟寰海今日去了小王庄蒙学,并驻足良久的事。

“他倒是关心这个。”崔敬祜淡淡道,指尖无意识地划过书页。

“家主,孟大人会不会……也想办义学?若是官办学堂起来,咱们这蒙学……”管家有些担忧。

“无妨。”崔敬祜打断他,“他若真能办成,是清川县百姓之福。识字明理的人多了,这地方,或许才能真正好起来。”他顿了顿,声音低了些,“总好过,永远是一潭浑水,只养得出些争食的蠹虫。”

管家有些讶异于家主的态度,不敢再多言。

崔敬祜走到窗前,望着县衙的方向。他知道,以孟寰海的性子,看到那蒙学,必定不会无动于衷。那人是属石头的,又硬又倔,可心里,却存着一捧不灭的火。

这捧火,能照亮多少前路?他不知道。但他隐约觉得,清川县的未来,似乎并不仅仅系于田亩赋税,更系于这些懵懂孩童的读书声中。

夜风吹动书页,哗哗作响。两个心思各异的人,在这清冷的秋夜里,却仿佛被同一条无形的线牵引着,望向了一片更为广阔,却也更加迷茫的未来。那未来里,有新绿的田野,也有义学的影子,交织成一幅复杂而充满希望的图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