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一周了,清晨的校园还有些安静,薄薄的雾带着凉意。
在学校一间单独的琴房里(学校的录音室这些都是开放给学生使用的),徐奕戴着耳机,坐在便携idi键盘前,帽檐压得低低的。
他的手指在琴键上慢慢移动,反复调试着一段旋律的几个版本,神情专注,眉头微微皱着。
军训的喧闹,班会的热闹,篝火晚会的欢笑,都慢慢变成了日常的背景。徐奕心里清楚,是时候正式开始他音乐的旅程了。
不过这一次,他不再是台前光鲜的巨星,而是一个要从零开始,在没人注意到的地方默默写歌的作曲人。身份变了,做法也得彻底不一样。
作为歌手出道,也许可以靠外表,靠话题,或者靠一点运气。
但做幕后的作曲人,尤其还是没什么背景,没有过往成绩的新人,想一下子被人记住,唯一的依靠就是作品。
必须得是特别厉害,能一下子抓住人的耳朵,让人产生共鸣,甚至能火到出圈的歌。
第一歌,必须一鸣惊人。
这不仅是为了打响“回锅肉”这个名字,更是为了站稳脚跟,拿到话语权,吸引真正靠谱的合作对象。
没有太多试错的机会,他想要的就是一击即中。
徐亦文件里写好的歌曲很多,但是他并没有着急把任何一歌曲出去。他在挑选,挑选一个合适的容器,可以容纳他的歌曲,赋予它们灵魂。
所以他这段时间利用学校的专业工具,不断地将曲子重复‘打磨’。
刚处理完一曲子的徐亦此刻正坐到电脑面前。
他翻看着各大音乐平台上的新人榜,潜力歌手推荐,留意一些独立音乐人和小众但实力不错的歌手,甚至还去看了看音乐综艺里表现好但没拿到名次的选手。
他在本子上随手记下一些名字和初步的印象:
陈艺,选秀出来的,声音清亮,技巧不错,但唱歌感情稍微淡了点,现在的资源也一般。
赵峰,摇滚乐队主唱,爆力强,音色糙但有味道,可能风格有点固定,适合特定类型的歌。
沈薇,资料不多,只在几个小众平台过几翻唱。
徐奕偶然点开她唱的一老歌《老城里》。前奏刚结束,一个略带沙哑的女声响起。
不是完美无瑕的那种,高音部分甚至有点吃力,可正是这种“不完美”,让她的声音有种特别的质感,像用了很久的信纸,脆弱里带着韧性,沙哑中又藏着故事。
她咬字清晰又有情绪,每句结尾微微颤,把原曲的温柔寂寥,唱出了一种漂泊却又不肯放弃的感觉。
尤其是那一句“看透了人间聚散,能不能多点快乐片段”,经她一唱,格外戳心。徐奕停下了动作,耳机里的声音像电流一样钻了进来。
就是她了。
这个念头一下子冒了出来。沈薇的嗓音,那种带着磨损感的叙事味道,那种脆弱之下的力量,像一把钥匙,突然打开了他心里某个角落。
一段旋律很自然地浮现出来,带着初秋微风的气息。
是另一来自地球,也曾让他单曲循环很久的歌,也是他文件夹里早已经“扒”好词曲的歌。
《起风了》。
他仿佛“听”到了沈薇唱这歌:
“这一路上走走停停,顺着少年漂流的痕迹…”
那略带沙哑的开头,像旅人轻轻叹息,一下就能把人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