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山茶花,一瓣一瓣地落。
不是骤雨打落的那种狼狈,也不是风卷残红的激烈。
它们只是静静地、一片接一片地滑下来,像时间本身在呼吸,在退场。
老宅院里的那株白山茶,开了整整一个春天,如今终于走到了尽头。
林野坐在廊下藤椅里,膝上盖着一条旧毛毯,怀里抱着母亲周慧敏。
她已不再认得这是谁的女儿,也不记得自己是谁。
阿尔茨海默症像一场缓慢的潮水,带走了记忆的堤岸,只留下最原始的情绪与直觉。
暴戾褪去,控制欲消散,那个曾以分就扇耳光、烧日记、剪头的“狼妈”,如今蜷缩在女儿臂弯中,像个怕冷的小孩。
“冷了吧?”她忽然喃喃一句,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林野心头猛地一震。
这句话,她曾在外婆的旧棉袄箱子里听过——从一段泛黄录音里。
那是少女时代的周慧敏回家,湿着头站在门口,母亲递来棉袄时说的第一句话。
也是唯一一句温柔的话。
而现在,这句话竟从周慧敏口中复现,穿越四十年风雨、三代人的伤痛,落在这片将尽的花影里。
她没回答,只是更紧地抱了抱她,手轻轻拍着她的背,一下,又一下,像哄一个刚哭完的孩子。
江予安坐在几步之外的小木凳上,手里原本握着一支录音笔——那是他作为音频修复员的习惯,总想留住什么,记录什么,分析什么。
他曾用它采集城市噪音、废弃磁带里的歌声、甚至林野写作时的呼吸节奏,试图从中拼凑出她内心的图谱。
可此刻,他关掉了它。
屏幕暗下去的一瞬,他也终于明白:有些东西,不能被修复,也不必被保存。
它们只适合存在,然后离开。
风铃轻响。
三人静坐,无人说话。
林野低头看着自己的胸口。
那里曾布满荆棘纹身——最初是左胸一小簇红痕,后来蔓延至肩颈、手臂,黑、化脓、溃烂,每一道刺都是别人不愿面对的情绪残渣,每一次痛都是她在替整个家庭承受沉默。
但现在,它已不再疼痛。
那些纠缠多年的荆棘,正悄然褪为浅银色,如同月光下的霜迹,轮廓仍在,却不再割人。
它们不会消失,也不会再生长。
就像创伤不会被抹除,但可以不再定义你。
她想起自己写下的第一篇《荆棘摇篮》:
“我生来就被钉在十字架上,但他们说我该感恩有枝可依。”
“我学会微笑,是因为哭会让他们觉得我不够好。”
“我写的每一个字都在流血,而世上是否有人听见纸上没有的声音?”
而那个人,真的来了。
不是救世主,不是医生,不是一个能一键清除痛苦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