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啊朝的一年四季 > 10第 10 章(第1页)

10第 10 章(第1页)

第十章

“方才是不是有人一直瞧着我们?”谢临洲走着走着,心有所感,直接问:“就是经过灯油铺子岔路哪儿的时候。”

小瞳仔细回想,没发觉什么异常,直言:“我并无看到有人看着我们,许是你感觉错了。”

这段时间熬夜太多,精神头都不好,谢临洲‘嗯’了一声,只当自己备课备出了幻觉。

谢临洲与小瞳刚踏入国子监朱红大门,檐角铜铃随着晨风吹出清越声响,惊飞了檐下几只啄食的麻雀。

他抬手理了理衣摆上沾染的晨露,加快了步伐,今日早,不是他值班监督学生早读,他来得晚一些。

在博士厅收拾好上课的课件,便快要到授课时辰,生怕这几日休息不好让自己上课分神,他用冷水洗了把脸,精神不少。

监丞周明远正站在广业斋外面的走廊,核对课业簿册,见他人来拱手笑道:“谢博士今日倒比往日迟了半刻,莫不是晨间有什么事情耽搁了?”

谢临洲回礼,实话实说,说罢便接过周明远递来的名册,指尖划过‘沈长风’三字时稍作停留,学生这几日神色间总带着几分挥之不去的郁结,今日要多留意些。

转身踏入广业斋,三十余名学生已端坐在案前,墨香与读书声交织着。斋内三十余名学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他常常苦恼不已。

将名册置于讲案,他的目光扫过堂下,瞥见最后一排靠窗位置时微微一怔,直接问:“你们可知窦唯去哪儿了?”

那里是窦唯的位置,从他来教学至今,从未见过空着座位的情况。

沈长风举手,回答:“夫子,窦唯家中祖母去世,他昨夜急忙收拾行囊回了老家。”

他与窦唯关系好,两家住的近,彼此发生点什么事儿也大致清楚。

谢临洲不动声色地收回目光,示意人坐下,清了清嗓子道:“今日我们续讲《周礼?地官》,我抽学号,被抽到的复述上节课要点。”

他不假思索,直接喊了‘十八’号。

话音落下,堂下应声站起的是个身着浅灰布衫的少年,眉目清朗,正是十八号学子李桑。

他略一拱手,不卑不亢道:“回博士,上节课您讲到《周礼?地官?大司徒》中‘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

弟子记得您特别强调,此处‘土宜之法’并非仅指因地制宜耕种,更暗含‘顺民之性’的治世之道,如同不同土壤需择不同作物,为政者亦需依百姓习性制定教化之策,方能使民安居乐业,万物各得其所。”

李桑话音稍顿,又补充道:“您还举例说,昔年管仲在齐国因地制宜,于海滨煮盐、于山地植桑,既富国强兵,又让百姓各展其长,正是对‘土宜之法’的践行。弟子浅见,不知是否准确?”

谢临洲站在讲案后,指尖轻轻摩挲着案上摊开的《周礼》书页,眼底掠过一丝赞许。

他微微颔首,声音温和却带着几分郑重:“李桑说得很是周全。不仅准确复述了核心内容,还能记住我补充的典故与引申之意,可见课上听得用心。尤其‘顺民之性’这层解读,没有停留在文字表面,能触碰到为政之道的本质,这点尤为难得。”

说罢,他抬手示意李桑坐下,继续道:“不过有一处可再细究,方才李桑说管仲‘于山地植桑’,实则管仲治齐时,更侧重‘通鱼盐之利’与‘相地而衰征’,植桑养蚕乃是后世齐鲁之地的传统。读书时既要记典故,更要辨源流,切不可将不同时期的事混为一谈。”

李桑闻言,立刻躬身道:“弟子谨记夫子教诲,日后读书定当细究史料,不敢再犯这般疏漏。”

谢临洲点点头,目光重新落回全班学子身上,只是语气中不自觉地多了几分沉凝:“治学如治水,需循序渐进,更需时时自省疏漏之处。今日窦唯未能到课,他的课业便暂由同桌代为记录,待他归来,需将今日所学与疏漏之处一并讲与他听。”

同窗之间,本就该相互帮扶,共求学问精进。

话里是寻常的课堂叮嘱,可谢临洲心中却暗自思忖:若窦唯只是寻常生病或家中有事,定会托人来告假,如今这般无声无息,还要沈长风送话,想必事件不简单。

谢临洲抬手翻开讲案上的《周礼》,指尖停在“大司徒之职”那一页,目光缓缓扫过堂下学子:“方才李桑的复述虽有一处史料细节需修正,但能抓住‘土宜之法’的核心要义,已然难得。今日我们便顺着这‘土宜’二字,往下讲‘十二土’与‘九职’的关联。”

他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性,将学子们的注意力都拉回书页:“《地官》中说‘辨十有二土之名物’,诸位可知这‘十二土’并非单指地理疆域的划分?”

话落,他目光落在第三排靠窗的学子身上,“萧策,你来说说,若仅以疆域论,周王朝疆域远不止十二处,为何此处偏偏强调‘十二’?”

每日会讲那一课的内容,他都会提前一天告知,让学子们有时间预习。

被点到名的萧策略一思索,起身答道:“回夫子,弟子曾在《礼记?月令》中见‘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十二’,想来此处‘十二土’是取‘天地周全’之意,暗合周天子治理天下需‘面面俱到’,而非单纯以地域划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