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啊朝的一年四季 > 10第 10 章(第2页)

10第 10 章(第2页)

谢临洲眼中闪过一丝笑意,颔首道:“有几分道理。古时‘十二’常与‘天地时序’相关,如十二时辰、十二地支,将天下分为‘十二土’,既含‘遍覆四方’的统治愿景,也暗含‘因时因地制宜’的治民逻辑。正如不同时辰需做不同事,不同地域的百姓也需用不同方式教化。”

他一边说,一边走到窦唯空着的座位旁,“再来说‘九职’,《地官》载‘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泽之材;四曰薮牧,养蕃鸟兽……’诸位细想,这‘九职’与前文‘土宜之法’有何关联?”

堂下学子们纷纷低头思索,没人起身。

若今日在场的是窦唯,他定会说:“夫子,弟子以为,‘九职’是‘土宜之法’的具体践行。若某地土壤肥沃,便适合‘三农’种植;若多山泽,便适合‘虞衡’采材;若为薮泽之地,便适合‘薮牧’养兽。正是先辨‘土宜’,再定‘九职’,方能让万民各尽其力,天下安康。”

只可惜他今日不在,课上讨论半刻,谢临洲点了胡子轩起来回答,细细听完,夸赞一句,抬手示意人坐下。

他缓缓道,语气中多了几分严肃,“这便是《周礼》的精髓,无一事无章法,无一处无深意。看似讲官职、论法令,实则处处藏着‘顺天应人’的治理智慧。”

讲到此处,他忽然停顿片刻,目光再次扫过那空座位:“可惜今日窦唯未能在此,若在,想必能对‘九职’与‘土宜’的关联说出更多见解。”

他压下心头思绪,继续道:“今日的课业,便是结合家乡风土,说说若以‘土宜之法’论,你家乡适合何种‘九职’,明日上课时,每人交一篇短论。”

话音落下,下课的铜铃声恰好响起,谢临洲看着学子们陆续散去,刻意放慢脚步,待堂中只剩书童青砚时,低声吩咐:“去查查窦唯昨日放学后去了何处,还有,他家中近日可有异常。”

等青砚离开,他出去让人唤来沈长风,开门见山:“长风,窦唯当真是回老家了?”

四下无人,沈长风不做隐瞒,“学生也不知,之前和窦唯约定过,若他没来上学就用祖母过世的借口。”

实际上,窦唯的祖父母都在他家获罪被贬后,受不住打击先后过世。当时朝中上下内乱,无人在意这等小事。

谢临洲眉心微蹙,“你与他关系好,可知他到底去什么地方?或是平时爱去什么地方?”

沈长风摇头,“近来家中生意被打压,家父为此日夜操劳吃不下饭,学生一心顾着家里那两亩三分地,并不知他去了哪儿。若是平时,他爱到城外的山间田野去闲逛。”

大周朝虽无重农抑商之说,但士农工商还是以‘士’为尊、‘商’为末,等级次序严明难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不仅是对‘士’阶层价值的极致推崇,更是整个社会阶层流动的核心逻辑。

像沈长风这等商户人家,进国子监若无真凭实需有丰厚的家底。

谢临洲心中了然,窦唯的事情有青砚去调查,他听到学子的话,仔细一问:“你家中发生了何事?可否告知?”

若他能帮上忙肯定会帮。

沈长风微微叹气,眉头紧蹙,神色间满是无奈与疲惫,“夫子,您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也不做任何隐瞒。学生家是做药材生意的。

近来,城中几家同行联合起来,恶意压低药价,还到处散布谣言,说我家的药材以次充好、来路不明。那些老主顾们听了风言风语,纷纷取消订单,致使库存积压如山,资金周转陷入僵局。

家父四处奔走,拜访药行公会的长老,试图讨个公道,可对方势力盘根错节,处处推诿,至今毫无解决办法。”他只知道片面,说的也只是片面。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愤懑,“我瞧着,他们就是觊觎我家在城北新发现的优质药田,想逼我们低价转让,好独吞那片产地,彻底将我家挤出药材行当。”

他家中生意不止药材,若只是药材,沈父不会这般心力憔悴,自顾不暇。

前日,沈长风站在书房外的回廊下,好几次看见管家捧着沉甸甸的账本躬身退出来,往常直挺的脊背有些佝偻。

往日这个时辰,父亲总会在窗前摆弄那盆养了十年的文竹,偶尔哼起的江南小调。可如今,书房的窗棂紧闭多日,只漏出些微昏黄的灯火连父亲咳嗽、说话的声音都不如往常洪亮。

“长风少爷。”沈管家擦着额角的汗,见他站在这儿,脚步顿了顿,欲言又止。

沈长风压下心头的疑虑,轻声问:“父亲今日可有进食?”

“粥都温了七八回,老爷草草吃几口就埋头做事。”沈管事叹了口气,目光扫过院角那辆蒙着黑布的马车,马车是昨夜从码头方向悄悄驶进来的,车轮上河泥还未干。

他思来想去,终于出声:“方才码头来的人还在偏厅等着,说……说南边的货船又被扣了。”

“货船?”沈长风猛地抬头。

沈家的药材生意一向走陆路,从川蜀经陕甘到京都,从未涉及水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