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光比往日来得更早,斜斜地铺进客厅,照在倒扣的陶罐上。
陶罐口朝下,像一座被推翻的小坟冢,纸鹤散落一地,翅膀摊开、折断,边缘洇着水痕,像是被夜里的雨气从门缝挤进来吻过又遗弃。
林野站在门口,赤脚踩在微凉的地板上,心跳没有加快,呼吸也没有停顿。
她只是蹲下,指尖轻轻拨动一只湿透的纸鹤,看那口红印在水分的渗透下晕成一团模糊的红雾,像一句未说完的话,被时间抹去了唇形。
她没去扶陶罐,也没喊人。她开始数——一只、两只……少了一只。
昨夜雨声淅沥,她半梦半醒间听见窸窣声响,像是纸张被翻动,又像是脚步在地板上迟疑地挪移。
她当时没起身,现在也不打算追问。
有些真相不必开口,就像有些伤口不必结痂。
她将纸鹤一只只拾起,晾在窗台的铁丝上,如同晾晒褪色的旧梦。
阳光穿过潮湿的纸翼,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影子,那些口红点染的痕迹在光线中显出隐约轮廓,像某种未解的密码,又像一封封写给过去的信,终于抵达了收件人手中,却已无法辨认字迹。
江予安来的时候,手里捧着一只密封玻璃瓶。
透明瓶身,金属盖旋得极紧,里面躺着几页泛黄脆化的纸片,边缘焦黑,似曾遇火。
他没说话,只是放在桌上,阳光正巧落在瓶身上,折射出一道细碎的光斑,打在林野的手背上,微微烫。
“这是你小学三年级的作文原稿残页。”他说,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什么,“标题是,《我的妈妈像春天》。”
林野没动。
她知道那篇文章。
那时她还在写拼音多过汉字,用蜡笔在格子里画花边装饰题目。
她记得自己写了“妈妈的手很暖,擦我眼泪的时候像春风”,也记得周慧敏看到后冷笑一声:“春天?你妈是鞭子抽你的时候才记得温柔?”
她伸手接过玻璃瓶,指尖触到冰凉的瓶壁,却没有打开。
她抬头看他:“它怎么到你手里的?”
“市档案馆的老同事联系我,说有人三年前匿名捐赠了一批‘无价值家庭文件’。”江予安望着她,目光沉静,“清单里没有这张,但它夹在一本烧了一角的家庭相册里。工作人员整理时现了,觉得文字太干净,不像该被丢弃的东西,就单独保存了下来。”
林野怔住。
母亲曾亲手撕毁她的日记、烧掉她的奖状、踩碎她的纸鹤——可也在某个无人知晓的清晨,悄悄把一张写着“妈妈像春天”的作文,混进一堆即将被销毁的废纸中,送进了城市的记忆仓库。
原来她也曾试图埋下光,哪怕是以沉默的方式,哪怕明知那光可能永远照不到明天。
傍晚,厨房传来锅铲碰撞的轻响,周慧敏在煮粥,动作缓慢却有条不紊。
林野坐在客厅翻一本旧画册——那是她六岁生日时猫爸送的,封面印着卡通小熊,内页早已被撕得参差不齐。
她正看得出神,忽然听见阳台传来“嚓”的一声,像是火柴划亮。
她走过去,看见母亲蹲在铁盆前,手里攥着几张画纸,一张张投入火中。
火焰腾起,映红她苍老的脸。
那些画都是她童年得过奖的:《全家福》《妈妈做饭真好看》《我长大了要当钢琴家》……每一幅都曾贴在冰箱上,被亲戚夸赞“这孩子懂事”。
火舌卷过,纸页蜷曲、焦黑、化为灰烬。
周慧敏盯着火光,忽然抬起手,指了指胸口,再指向灰烬,嘴唇微动,说了两个字,声音低哑不清。
但林野听懂了。
“轻了。”
不是“错了”,也不是“后悔”。
是“轻了”——那些压在她心头几十年的执念,那些用女儿的成就堆砌起来的自我证明,终于在一场无人观看的焚烧中,松动、瓦解、随风而去。
林野没阻止。
她转身回屋,从抽屉深处取出一支新蜡笔——红色的,不是最爱的黄色,而是母亲常涂的那只口红色号。
她蹲在烧黑的铁盆旁,在炭灰覆盖的盆底,画了一只歪斜的纸鹤。
翅膀不对称,尾羽断裂,像一只飞不动的鸟。
“以前我画给她的都是笑脸。”她低声对身后站着的江予安说,声音融进晚风,“可她真正记得的,或许是我哭着画完那张《妈妈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