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人围坐火边,陈谷雨招呼那人躲在不远处的夫郎也过来在一起吃,那几个小心翼翼地男子马上跑了过来,围坐一团。契主大人对夫郎极好,在这十里八乡,人尽皆知。
衆人这寒冬中享受着难得的暖意与饱足,说着开春後如何帮主家更好的经营这片青白山林。
静静看着这一幕,陈谷雨的唇角不自觉地微微扬起。
这些可怜人是当初谢晚舟负责修建这里的工事时挑出并留下来的。
他的眼光一贯很好。
回到家时,已是深夜,陈谷雨远远便瞧见契地核心处泛着不同寻常的明净光辉。待她走近,那光芒竟如潮水般向她涌来,在她周身流转片刻,方才缓缓退去。
她站在晶簇前,轻声道:“我明白了。这条路,我们会一起走下去。”
晶簇深处,一点星光轻轻闪烁,流转的青白光华中似乎带着赞许的温度,亦犹如承诺。
隔日,她特意吩咐人多采了些面包果,带着小念安,分发给村里的孩子们。
冬天里难得见到这麽新鲜的水果,每个孩子脸上都笑开了花。
转眼就到了腊月二十九,雪停了,天难得放了晴。
房檐上的冰凌化了水,滴答滴答落下来,像碎玉珠子。
整整一年多的国丧,今年终于能好好过个年了。
村里早就热闹起来,捣米磨面的声音没断过,炊烟里飘着蒸糕的甜香味,飘得满村子都是。
可陈谷雨却关在屋里一整天。
东厢房的针线簸箩摊开着,她低着头,手指捏着细银针,青色的线像活了一样在锦缎间穿来穿去。已经五岁的小念安盘腿坐在炕上,抱着个布老虎,乌溜溜的眼睛睁得圆圆的,盯着阿姐——姐姐今天不下地,不看晶石,只管拿针,真稀奇。
“阿姐,在做什麽?”
“给我们小念安做新衣服,过年穿。”
“像哥哥做的衣服那样好看吗?”
针尖顿了一下,陈谷雨点头:“嗯,像哥哥那样。”
天擦黑的时候,衣服做好了。
抖开一看,整个屋子好像都亮堂了。
鸦青色的暗纹锦缎做成袍子,襟口丶袖口和领子镶了一圈雪灰色的貂毛,最打眼的是前胸後背都用金线和赭红线绣出了盘云小蟒纹!针脚密实,色彩鲜亮,光一照,蟒眼睛亮晶晶的像活的,要在云彩里飞起来似的——这分明是大户人家小公子才穿的贵重礼服,体面又贵气,村里根本见不着。
三姑婆端着一盘年糕进屋,看见这衣服,吓得差点把盘子扔了。
“谷雨!这…这……”
她手指发抖地指着蟒纹:“这花样哪是平常人能用的……还有这针线!是盘金绣啊!你什麽时候学的,听说这可是宫里才有的手艺?!”
陈谷雨抚平袖口,语气平淡:“小时候娘请绣郎教过几天,没准就是宫里出来的?不碍事,大过年的,念安穿着图个喜庆。”
三姑婆看着她平静的侧脸,忽然想起早逝的姐姐姐夫,眼泪涌了上来。
“原来你爹娘当年死活不让你下地干农活,非要你读书学手艺不是死脑筋……是他们看得远啊……你这双巧手,这颗慧心……确实当个干粗活的农妇可惜了!”
这消息像阵风似的,不知怎麽就刮遍了全村。
陈谷雨的青白晶契主的身份本就令人敬畏,如今又显露出这般深藏不露的贵女技艺与气度,更是让周遭村寨乃至镇上几家有头有脸的地主乡绅都坐不住了。
这下子,陈谷雨的绣活手艺还没显示出来,李家坳可彻底出了名。
陈家那扇朴素的木门前,整个年节下几乎没得清静。
挎着篮子丶拎着风干腊肉和扑腾活鸡的村里人刚千恩万谢地作揖离去,邻村穿着体面的富户便又到了,身後跟着仆从,捧着一匹匹细软棉布和描红点金的点心匣子,话里话外都是“陈娘子仁厚,聊表寸心,万勿推辞”。
这热闹到了镇上的地主家派人来时,达到了顶点。
嘚嘚的马蹄声引得村童张望,只见马车径直停到陈家门口,下来一位穿着绸衫丶言语客气的管事模样的女人,指挥着人从车上卸下整扇油光光的猪後腿丶好几坛泥封陈酒。
那管事递上大红礼单时,脸上堆着笑,语气恭敬得近乎谨慎,一口一个“敝主上吩咐,定要聊表敬意,恭贺契主新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