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清晨带着细雨,老宅院内的香樟树叶被洗得翠绿亮。沈砚舟坐在窗边,专注地看着手机屏幕——星澜正在视频那头给他展示新画的图画。
“爷爷看,这是您,这是爸爸,这是妈妈。”小姑娘的手指在画面上移动,最后指向角落里的三个小人,“这是思源、思泉,还有我。”
沈砚舟推了推老花镜,欣慰地现孙女已经会写全家人的名字了,虽然笔画还有些歪斜。
“画得真好。”他柔声称赞,“等爷爷学会照片,就把思源思泉画的画也给你看。”
挂了视频,沈砚舟继续研究智能手机。这位曾经执掌一省的老人,如今像个求知若渴的学生,认真记录着每个操作步骤。思源趴在他膝头,好奇地看着光的屏幕;思泉则安静地坐在一旁翻绘本,不时抬头看看爷爷。
沈玥端着早餐进来,看到这一幕不禁莞尔:“爸,您最近都快成科技达人了。”
沈砚舟头也不抬:“得跟上时代,不然要被孙辈们甩在后面了。”
这话说得轻松,却透着他一贯的认真。自从决定要在丽江和昆明两地生活,他就开始积极学习各种智能设备的使用,从视频通话到送照片,甚至学会了在家庭群里表情包。
“爷爷,这个!”思源突然指着屏幕上的一个图标。
沈砚舟顺着孙子的小手看去,恍然大悟:“对对,这个是送键。我们思源真聪明。”
孩子的无意指点让他顺利出了第一条带图片的微信——是思泉刚画的全家福。很快,星宇在丽江回复了一个大拇指表情,映真来星澜欢呼的视频,连远在部队的陆远航也抽空点了个赞。
这个小小的成功让沈砚舟像个孩子般高兴。他抱起思源转了个圈,惹得小家伙咯咯直笑。
“爸,您悠着点。”沈玥连忙提醒,“您腰不好。”
沈砚舟放下孙子,笑容满面:“没事,开心。”
午后雨停,沈砚舟带着双胞胎去附近的公园。他特意带上手机,学着年轻父母的样子给孩子们拍照。思源在草地上奔跑的瞬间,思泉专注观察蚂蚁的侧影,都被他小心翼翼地记录下来。
“给妈妈看,给爸爸看,给姑姑看”他一边操作一边念叨,仿佛在进行一项庄严的仪式。
回到家,沈玥惊喜地现父亲建了一个家庭相册群,已经上传了十几张照片。
“爸,您这学习度太快了。”她由衷赞叹。
沈砚舟得意地挑眉:“不能总被你们说落伍啊。”
然而,科技的便利也带来了甜蜜的烦恼。晚上刚接通丽江的视频,星澜就嘟着嘴问:“爷爷,为什么思源思泉的照片比我的多?”
沈砚舟赶紧解释:“因为爷爷刚学会照片,之前都不会啊。”
“那现在要补上。”小姑娘理直气壮地说。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沈砚舟成了专职摄影师。他拍下思源学走路的视频给星澜,录下思泉咿呀学语的音频传到家庭群,甚至学会了制作简单的电子相册。
这些数字化的记忆,成了连接两地亲情的纽带。在丽江的星澜通过视频认识了昆明的弟弟们,在昆明的双胞胎也通过照片熟悉了远方的姐姐。
一天深夜,陆远航结束演习回家,现书房还亮着灯。推门一看,岳父正对着电脑屏幕认真学习。
“爸,这么晚还不休息?”
沈砚舟抬头,揉了揉酸的眼睛:“远航来得正好,这个视频剪辑软件我总是操作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