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昆明,春雨绵绵。细雨敲打着老宅的屋檐,出轻柔的滴答声。沈砚舟坐在廊下,看着雨水顺着瓦檐流下,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
“爷爷,为什么下雨天不能出去玩?”思源趴在门槛上,眼巴巴地望着院子。
沈砚舟将孙子揽到身边:“来,爷爷告诉你一个秘密——下雨天才是最好的学习时间。”
他让星澜取来几个瓷碗,分别放在屋檐下的不同位置。很快,每个碗里都积起了深浅不一的雨水。
“你们听。”沈砚舟示意孩子们安静。
叮咚、滴答、哗啦不同位置的碗出各异的声音,交织成奇妙的乐章。
“像音乐!”思泉惊喜地说。
“对,这就是雨的音乐。”沈砚舟微笑,“每个位置的声音都不一样,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这个简单的现开启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他们开始用各种容器接雨水,比较声音的差异,甚至尝试着自己制作“雨声乐器”。
春雨连绵的日子,沈砚舟开始给孩子们讲“润物细无声”的道理。
“你们看院子里的花草,”他指着被雨水滋润的植物,“大雨会打伤花瓣,而细雨却能悄悄滋养它们的根。”
星澜若有所思:“就像爷爷平时教我们的道理,不是大声说出来的,而是慢慢影响我们的。”
这句话让沈砚舟深感欣慰。确实,他不再像从前那样直接教导,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潜移默化地传递着人生的智慧。
午后雨歇,院子里弥漫着泥土的清香。沈砚舟带着孩子们观察雨后的变化——蜗牛在叶片上爬行,蚯蚓在泥土中翻动,花瓣上挂着晶莹的水珠。
“爷爷,为什么下雨后everythgooksnedu?”思源用中英文混杂着表达他的现。
沈砚舟耐心解释:“因为雨水洗去了尘埃,让万物显露出本来的样子。我们的心也要经常‘下雨’,洗去杂念,才能看清什么是最重要的。”
这个比喻对孩子们来说或许太深奥,但他们记住了“心也要下雨”这个奇妙的说法。
随着雨季的持续,沈砚舟开始通过更多方式“润物细无声”地教导孙辈。
他陪思源下棋,不再指点具体走法,而是说:“棋如人生,有时候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
他指导星澜写字,不再纠正每个笔画,而是说:“字如其人,一笔一画都要对得起自己的心。”
他和思泉观察植物,不再讲解专业知识,而是说:“每棵草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就像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
这些看似随意的点拨,却像春雨一样,悄悄渗入孩子们的心田。
五月初,雨季暂歇。沈砚舟现孩子们身上生了微妙的变化。
思源不再那么急躁,下棋时会停下来思考;星澜写字时更加专注,字里行间多了几分沉稳;思泉则开始主动与人分享他的观察现。
最让人感动的是,三个孩子之间也学会了“润物无声”的相处方式。
当思源搭积木失败想要放弃时,星澜不会直接帮忙,而是坐在旁边搭自己的积木,用行动告诉他“再试一次”。
当思泉因为找不到特定的树叶而沮丧时,思源不会替他寻找,而是带他去新的地方,“也许那里有不一样的宝贝”。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有效。
母亲节前夕,孩子们秘密准备礼物。令人惊讶的是,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最朴素却最用心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