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尾声,沈砚舟的回忆录终于完成。厚厚的手稿整齐地摆放在书房中央,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全家人聚集在书房里,准备举行一个简单而庄重的成书仪式。
“爷爷,这就是您写的书吗?”星澜小心翼翼地触摸着稿纸,眼中充满敬畏。
沈砚舟点点头,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作品,而是我们全家共同完成的。”
他特意请来专业装帧师,将手稿制作成三本精美的线装书。封面上,“织锦”二字由他亲笔题写,下方是一行小字:“沈砚舟与家人的生命记忆”。
成书仪式上,沈砚舟将三本书分别赠予星宇、沈玥和孙辈们。
“这些书,希望你们好好珍藏。”他的声音温和而庄重,“不是为了记住我这个人,而是为了记住我们家族的精神。”
星宇接过书时,双手微微颤:“爸,我们会把它当作传家宝,一代代传下去。”
沈玥已经泪眼婆娑,紧紧抱着书册说不出话来。
最令人动容的是给孙辈们的赠书仪式。沈砚舟没有直接把书交给他们,而是先给每个孩子讲了一个书中的故事。
对星澜,他讲的是林溪如何用温柔化解困难的往事;
对思源,他讲的是自己年轻时如何坚持理想的故事;
对思泉,他讲的是在自然中寻找智慧的经历。
“希望这些故事能像种子一样,在你们心中生根芽。”他慈爱地看着孩子们。
赠书仪式后,全家人开始传阅这本凝聚着智慧与爱的作品。书房里静悄悄的,只有翻动书页的声音。
星宇读到自己童年时的趣事,忍不住笑出声;沈玥看到母亲生前的点滴记录,悄悄拭去眼角的泪水;孩子们则在字里行间寻找着自己熟悉的故事。
“看,这里写的是我学会走路的事!”思源兴奋地指着一页文字。
思泉安静地翻阅着,突然抬头问:“爷爷,等我们长大了,也可以在这本书后面写自己的故事吗?”
这个问题让沈砚舟十分欣慰:“当然可以。这本书永远都不会真正完成,因为我们的家族故事还在继续。”
这天晚上,沈砚舟在日记中写道:
“今日将回忆录赠予家人,仿佛完成了一次生命的交接。我忽然明白,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匹织锦,而家族就是将这些织锦连接成更大画卷的丝线。我的这匹织锦或许不算华美,但能与家人的织锦相连,便是最大的幸福。”
八月来临,沈家的生活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那本《织锦》成了全家人的精神纽带,经常被拿出来共同阅读、讨论。
令人惊喜的是,这本书的影响开始悄然显现。
星澜开始学着书中的样子,记录自己的生活感悟。她特意选用奶奶最爱的洒金宣纸,用毛笔工整地书写:
“今日教思源认字,体会到奶奶当年的耐心。原来教导他人,自己也能成长。”
思源则迷上了书中所写的木工活。在爷爷的指导下,他亲手制作了一个小书架,专门用来摆放那本《织锦》。
“我要做一个像太爷爷那样手巧的人。”他认真地说。
思泉的变化最为微妙。他不再只是安静观察,开始主动与家人分享自己的现。某天晚饭后,他拿出自己根据书中故事画的连环画,一页页地讲解。
“这是爷爷在下乡调研,这是奶奶在写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