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清晨,阳光透过薄雾洒在云川区的街道上。林溪家的厨房里飘出煎饼的香气,与往常不同的是,今天厨房里多了一个全息投影——沈砚舟正在省城通过心桥网络“参与”早餐准备。
“爸爸,你看我打的鸡蛋!”星宇举起碗,让投影中的父亲能看到金黄色的蛋液。
沈砚舟的影像微笑着:“很棒!记得加一点牛奶,会更嫩。”尽管身在百里之外,他却能通过心桥网络感知到碗中食材的状态,给出实时建议。
小沈玥踮着脚帮忙摆餐具,每摆一个盘子,就对着空中说:“爸爸的盘子!”然后在旁边放上一个平板电脑,显示着沈砚舟的实时影像。
这是林家新尝试的“融界生活”——不再严格区分工作与家庭、本地与远程,而是通过心桥网络创造一种无缝融合的生活方式。
早餐后,星宇和小沈玥没有像往常一样去学校,而是跟着妈妈来到研究所。今天是云川区的“家庭融入工作日”,鼓励孩子们了解父母的工作环境。
研究所里已经来了不少孩子,但与传统“带孩子上班日”不同,这些孩子不是被动地旁观,而是真正参与其中。
星宇加入了儿童顾问团,与其他孩子一起测试新开的心桥功能。“这个情感色彩太亮了,”他认真地反馈,“高兴不一定要用大红色,可以是暖暖的黄色。”
小沈玥则被请到幼儿体验区,通过游戏方式测试心桥的儿童界面。她专注地玩着一个需要匹配情绪与表情的游戏,工作人员仔细记录着她的每个反应。
“孩子的直觉往往最准确,”林溪对同事说,“他们还没有被成年人的思维定式束缚。”
中午,沈砚舟从省城赶回来,与家人在研究所的餐厅共进午餐。不同寻常的是,餐厅里今天坐满了家庭成员——有夫妻、有亲子,甚至有几对祖孙。
“今天上午的收获如何?”沈砚舟一边给孩子们夹菜,一边问。
星宇兴奋地分享:“我帮妈妈测试了新功能,还提出了三个建议呢!李叔叔说会考虑加入下一个版本。”
小沈玥点头:“画画帮助工作!”她指的是用绘画方式提供反馈。
林溪微笑着补充:“孩子们的视角确实给我们很多启。有时候我们太专注于技术实现,反而忽略了最本质的使用体验。”
下午,林家四口人一起参加了“家庭工作坊”。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作会议,而是让家庭成员共同思考和设计如何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家庭生活。
令人惊讶的是,沈砚舟的省级会议也以特殊方式接入了工作坊。通过心桥网络,省级官员们能够实时感知到工作坊中的讨论氛围和情感流向,甚至偶尔插话提供建议。
“科技不应该让工作入侵家庭,而是让家庭融入工作。”一位远程参与的心理学家评论道,“这不是边界模糊,而是重新定义。”
工作坊中最成功的创意来自星宇和小伙伴们设计的“家庭心桥模式”——当家人在一起时,心桥会自动优化连接方式,增强现实中的互动而非虚拟连接。
“就像这样,”星宇演示着,“如果全家都在同一个房间,心桥会减少通知干扰,但如果我们想分享什么,它又能立即帮助我们。”
小沈玥则用行动展示了另一种可能:她正在通过心桥与远在省城的爸爸共享搭积木的体验。沈砚舟虽然不能亲手帮忙,但能通过增强现实看到女儿的建筑,并提供建议。
“爸爸看到啦!左边再加一个三角形就更稳了。”沈砚舟的影像指点着。
傍晚,林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参加了社区举办的“融合市集”。这里没有传统的工作与娱乐界限:主妇们展示着通过心桥网络组织的社区项目,程序员们摆摊教授孩子们编程基础,老人们则开设“生活智慧”小课堂。
星宇被一个“未来城市设计”摊位吸引,与几个孩子一起通过心桥网络设计他们理想中的社区。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的设计被实时传送到省城市规划部门,作为儿童视角的参考。
小沈玥则爱上了“跨代舞蹈”工作坊。在那里,不同年龄段的人通过心桥共享节奏感,创造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舞蹈形式。她小小的身影在人群中穿梭,时而模仿老人的传统舞步,时而教老人自己的创意动作。
“她像是天生的融合剂。”一位观察者感慨道。
晚餐时间,林家没有单独开火,而是参加了社区的“共享餐桌”。不同家庭带来各自准备的菜肴,通过心桥网络分享食谱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