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笔下流淌的是特制药水,初写可见,片刻即隐,他必须在药水干涸前将每一句对答铭刻于心。
忽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皮靴踏地,声声如鼓。
一名御史带着两名卫士闯入廊下,厉声喝道:“奉旨搜查私录朝议者!尔等皆不许动!”
程知微指尖微凉,心跳如鼓。
他眼角一扫,见旁侧小吏案头墨迹未干——此人常替御史誊抄奏章,今日必被怀疑。
机会只在瞬息。
他不动声色,左手将笔洗悄然换作一盏刚饮了一口的茶,右手轻抖,药水笔顺势滑入宽袖深处,触到内衬的暗袋。
随即站起身,指向角落,朗声道:“大人,他案上的墨迹尚未干透!”
御史目光一凝,果然趋步而去。
趁乱,程知微将那几张写满密字的夹页,熟练地混入一本待退库的《贡物旧档》中——这类废弃文书常被宫人拿去糊窗引火,守卫从不细查。
片刻后,一名老杂役抱着旧册走出宫门,无人知晓,那薄纸之中,藏着即将燎原的火种。
殿内,对奏仍在继续。
沈砚之忽然提起了一桩前朝旧事,语气凌厉:“前朝设‘庶议堂’,广开言路,不出十年,民意汹涌,党争四起,终至天下大乱。民意如火,无釜则焚。林昭然,你今日要建新制,可为这滔天之火,备下了足以承载它的巨釜?”
这个问题,已不再是术,而是道。
它关乎制度的生死存亡。
林昭然知道,任何巧言善辩此刻都已无用。
她沉默片刻,从怀中取出一物,缓缓走上丹陛,将其轻轻放在御前案上。
那是一片残破的瓦当,上面还带着泥土的痕迹,指尖抚过,粗粝而冰冷。
“陛下,前朝之釜,碎于豪强以民意为器,互相攻讦,争权夺利。今朝之釜,当有锁,有衡。”她的声音铿锵有力,“臣请立‘授业资格认证’为锁,凡开学授课者,无论官学私学,皆需通过考核,持证授业。再立‘学子反评教者’为衡,若教者失德败行,十名学子联署,即可上告学政,废其资格。”
此制一出,闻所未闻。
将评判师长的权力,部分交还给学子,这在尊师重道的传统下,简直是石破天惊。
就连几位最保守的老臣,此刻也不由得微微颔,陷入了沉思。
对奏已至尾声。
沈砚之长久地沉默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那片冰冷的瓦当。
许久,他抬起眼,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若此策推行,十年后,天下会是何等模样?”
满朝文武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一个“盛世”、“清明”之类的答案。
林昭然却摇了摇头,她的目光清澈而坚定,仿佛能看到遥远的未来:“回陛下,十年后,天下不会变得完美。但会有更多的人,在田间,在市井,在学堂,抬起头来,问出那一句——‘为何还不够好?’”
为何,还不够好?
这五个字,像一记重锤,狠狠敲在沈砚之的心上。
他身体微微一震,竟没有再驳斥半句。
退朝的钟声响起,百官鱼贯而出。
孙奉侍立在侧,眼角余光瞥见,皇帝陛下竟俯身,从地上拾起一根从林昭然那件“天下作答”襕衫上不慎脱落的粗糙绣线,不着痕迹地藏入了龙袍的广袖之中。
当夜,紫禁城深处的御书房灯火通明。
沈砚之重批《明堂策》,在林昭然的三问之后,用朱笔缓缓添上了第四问:“若天下皆问,谁来承其重?”
林昭然回到栖身的破庙时,已是深夜。
守拙先生正立于滴水的屋檐下,仿佛已等候多时。
他手中捧着的,不是书信,而是一块烧裂的典砖,入手滚烫,显然是刚从某个地方的窑火中取出不久。
“这是……”林昭然心头一沉。
守拙将典砖递给她,声音嘶哑:“有人不想让那个答案,太过完整。”
林昭然翻过典砖,只见其内层,赫然刻着一行残缺的字,笔锋与《明堂策》母本如出一辙:“……教化之根,在问之自由。”
她瞬间明白了,这是当初为了以防万一,由她亲手埋入太庙地基下的那块备用典砖,《明堂策》真正的终章。
它竟被人掘了出来,还用火烧裂,抹去了最关键的几个字。
抚摸着砖上炙热的裂痕,林昭然眼中的疲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冷冽的笑意。
她轻声道:“他们忘了,火能裂砖,也能烧出新陶。”
窗外,压抑了一整天的春雷,终于在天际炸响。
雨水顺着破损的屋瓦流下,形成一道道水幕,敲在青石阶上,声声入耳。
而庙堂深处,那盏彻夜未熄的油灯,光芒却愈明亮。
林昭然握紧了那块残砖——真正的敌人,那些隐藏在暗处、试图从根源上掐灭火种的人,已经露出了獠牙。
而她,必须赶在他们行动之前,将所有火种,聚拢起来。
喜欢破帷请大家收藏:dududu破帷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