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然的竹杖叩在青石板上,出细碎的响,像春寒里未融尽的冰粒坠地。
她裹着褪色的月白直裰,混在十二州巡视的队伍里,却比那些穿官靴的更像个走方先生——布履沾泥,袖口磨出毛边,唯有腰间竹筒里插着的几支毛笔,泛着旧墨的微光。
第一站是南溪县。
村口老槐树下的祠堂里,她隔着布帘就闻见了沉水香的味道,浓得腻,混着香灰的焦气,直往鼻腔里钻。
掀帘的手顿了顿——正中央供着的不是牌位,是幅半旧的素绢,上面密密麻麻的灯形朱印,最下方还压着半碗未燃尽的线香,香头蜷曲如死虫,余烟袅袅,在梁上缠成一团灰雾。
“这是心灯图。”带路的里正搓着手,声音里带着点献宝的得意,“上个月王秀才家小儿子病得人事不省,他娘在灯前跪了三天,孩子竟醒了。您瞧这香灰——”他指了指供桌下堆成小山的香根,指尖蹭着灰,“都是来还愿的,一撮一撮地供,说菩萨看得见。”
林昭然的指甲掐进掌心,粗布手套磨得指腹痒。
她记得三个月前在黄州,阿阮绣这图时,每盏灯旁都工工整整写着受教者的名字:卖菜的张婶、放牛的阿狗、断了腕的陈伯。
针脚细密,像在缝一条条命。
可此刻展现在她眼前的,是被红漆描粗的灯芯,是灯影里新添的“救苦救难心灯菩萨”八个金漆大字,笔画浮肿,像贴上去的符。
“先生!”穿补丁衫的小娃从供桌底下钻出来,手里举着半截带血的布条,指尖沾着暗红的痂,“我哥说要学您写《血墨录》——那夜您在破庙用血写的讲义,被人拾去传抄,叫《血墨录》。他说,学问要刻进骨头里,得用血抄!”
他声音颤,布条上墨迹在血里晕开,模糊的“人之初”三个字,像被水泡过的伤口。
林昭然接过布条,指尖触到干涸的血痂,微硬,还带着一丝腥气,仿佛刚从指头上剥下来。
她想起守拙在扬州分别时说的话:“血祭易,长明难。当百姓把灯供在神龛上,就离把灯油喝干不远了。”
祠堂外突然传来喧哗,几个背着书篓的学子挤进来,为的少年脖颈上缠着渗血的纱布,布料已被汗水浸透,洇出一圈深红:“我们自立了血誓,谁要敢废私学,就——”
“就怎样?”林昭然的声音比祠堂里的青砖还凉,话音落时,檐角一滴雨水坠下,正砸在石阶上,溅起细小的水花。
她往前走两步,影子罩住供桌上的香碗,烛光将她的轮廓拉得又细又长,像一把出鞘的刀。
“把命填进去?那私学就成了殉葬品,你们的血倒成了新的礼教。”
少年们愣在原地,里正的汗顺着下巴滴在青布衫上,洇开一朵深色的花。
林昭然转身看向跟来的柳明漪,后者正攥着绣绷站在门角,指尖微微抖。
阳光穿过窗纸,落在绷上,那半朵未绣完的莲花,花瓣边缘还泛着银线的光,像露水未干。
“取心灯图的素绢。”她压低声音,“重绣一版,去朱砂滴,去人名,只留灯形。”
柳明漪的指尖在绷上轻轻一颤,针尖划过丝线,出极细的“嘶”声:“阿昭,这图是百姓的念想……”
“念想会变成枷锁。”林昭然望着供桌上的线香,烟雾正绕着灯形盘旋,像极了绞索,“灯要照路,不是照尸。等新图绣好,你带着绣娘去各村,把旧图换下来——就说心灯怕吵,要安静照着孩子们读书。”
柳明漪突然抓住她的手腕,掌心的温度透过粗布直钻进来,带着绣线摩擦后的微热:“我明白。上个月在吴县,有个老妇把灯图烧了给病孙子送魂,我替她绣了幅新的,她却对着灯磕了三个响头,说‘菩萨显灵’。”她松开手,绣针在阳光下闪了闪,像一道未落的星,“我这就去染坊取素绢,连夜赶工。”
林昭然望着她的背影消失在祠堂外的槐树林里,暮色正从树梢间漏下来,染黄了青石板。
她转身时脚步一滞,竹杖勾住了供桌边角,哗啦一声,香碗倾倒。
香灰簌簌落下,覆上那块带血的布条,“人之初”三字被悄然掩去半截。
她盯着那灰烬,忽然想起守拙的话:“血祭易,长明难。”
“收了这些香。”她抬眼看向里正,声音低却清晰,“往后祠堂只许放笔墨,不许供香火。谁要再往灯前跪——”她顿了顿,声音软下来,“就罚他替村里的孩子抄三页《蒙求》。”
里正忙不迭点头,指挥着人搬香案,木腿刮过青砖,出刺耳的声响。
林昭然走到廊下阴凉处,靠柱坐下,忽觉袖中硬物硌手——是程知微今早塞给她的密信。
她缓缓展开信纸,字迹被汗水洇开,却还能辨出“礼部拟将资格认证纳入科举条目,暗藏三年重审”的字样。
“温水煮蛙。”她喃喃重复程知微在信尾的批注,指甲在信纸上掐出月牙印,纸面微微凹陷,像被压住的呼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远处传来马蹄声,是程知微派来的快马。
骑手翻身下马,递来个油布包:“程大人说,这是新印的《典章辑要》,请先生过目。”
林昭然拆开油布,泛黄的纸页间飘出墨香,带着新印的油墨气,还有些微的潮味。
卷按语赫然写着:“此非今制,乃古法复行。”她翻到中间,《试点章程》的条款被拆解成“唐贞元间乡学例”“元和年间社学规”,连最关键的“私学授业资格认证”都成了“开成三年国子监旧令”。
“好个程知微。”她笑出声,指腹抚过“古法复行”四个字,墨迹微凸,像刻上去的碑文,“借尸还魂,倒比我想得妙。”
此时日头偏西,林昭然带着随从往驿站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