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破帷的拼音 > 第115章 灯下无影人(第2页)

第115章 灯下无影人(第2页)

路过村学时,听见朗朗书声从竹篱笆里飘出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她驻足望了会儿,见窗纸上映着十几个小脑袋,像一串沾了墨的小葫芦,影子随着烛光轻轻晃动。

“先生!”扎着总角的小丫头从篱笆缝里钻出来,举着半块烤红薯,热气腾腾,“这是我娘烤的,她说心灯先生不吃香火,吃红薯。”

林昭然接过红薯,温热的甜香混着泥土味涌进鼻腔,表皮焦黑处还沾着柴灰。

她蹲下来,指尖拂过小丫头被风吹乱的额,丝粗糙,带着柴火烟味:“告诉你们先生,往后读书累了,就看窗外的灯——不是供在祠堂里的,是你们手里的笔,是你们认的字。”

小丫头似懂非懂地点头,跑回了教室。

林昭然望着她的背影,把红薯掰成两半,分给跟来的随从,热气在冷空气中升腾,像一缕未散的魂。

是夜,驿站的烛火噼啪作响,灯芯爆出个灯花,啪嗒落在“古法复行”四字上,将“复”字的末笔烧出个焦黑的洞——倒像是块被岁月啃噬的旧碑。

林昭然抬头,见窗纸上映着个模糊的影子。

是更夫敲着梆子走过,梆子声里混着他的吆喝:“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她望着案头新得的《典章辑要》,书页被风掀起一角,露出“古法复行”四个大字。

她望着那焦痕,忽然想起南溪县祠堂里那盏被香火熏得黑的灯——百姓把希望焊在她的名字上,可沈砚之这招“借祖定制新章”,表面是给改革裹上世家能接受的糖衣,实则是要将“林昭然”三个字从制度里剥离干净。

“好个沈砚之。”她低笑一声,信笺在掌心蜷成皱巴巴的团。

烛火映着她眼底的光,那光不是焦灼,是淬了锋的刃,“你要去人留制,我便连灯影都不剩。”

窗棂被夜风吹得轻响,她霍然起身,案上的《典章辑要》哗啦翻到末页。

指尖划过“私学授业资格认证”的条款,忽然重重叩在纸页上:“阿阮。”

角落里守夜的小丫头惊了惊,摸索着扶着桌沿站起来。

盲女的绣绷还搁在凳上,银线缠在指尖,像条闪着微光的蛇。

“先生?”

“明日去木作坊。”林昭然走到她跟前,握住那双布满针孔的手,掌心粗糙,带着针尖磨出的茧,“我要你设计一座讲堂——四面墙各立九盏烛台,烛台高度与讲案齐平。”她将阿阮的手按在自己肩头,“你摸,这是讲者的位置。四面烛火同时亮起时,影子会被四向的光扯碎,人立在中间,便成了‘无影人’。”

阿阮的睫毛颤了颤,指尖顺着林昭然的轮廓游走,在额角停住——那里有道浅浅的疤,是去年在山路上被野藤划的,触感如细线缝过。

“为何要无影?”

“他们立碑刻名,我们建堂去影。”林昭然将阿阮的手按在自己心口,心跳透过布料传来,“改革不在个人,在光本身。”

阿阮忽然笑了,盲女的笑比常人更清亮:“我见过这样的光。小时候在绣坊,老绣娘说月光从四个窗洞照进来,穿针的手就没有影子——原来先生是要把月光搬进讲堂。”

“对。”林昭然抽出手,从袖中摸出半块残玉,边缘刻着模糊的方位纹,那是她在古籍堆里现的“四象讲堂”构件图,据传为唐代遗制。

“拿这个去木作坊,就说按‘四象烛台’的样式做,尺寸记在你心里。”

阿阮指尖摩挲玉面,顺着刻痕游走,像在读一卷盲文。

她摸索着收拾绣绷,青布裙角扫过地面,带起一阵淡淡的皂角香,像雨后晾晒的旧衣。

门吱呀一声开了,她的身影融进夜色里,像片被风吹走的云。

“昭然。”

柳明漪的声音从廊下传来。

林昭然转身,见她抱着卷素绢立在月光里,间的木簪闪着温润的光。

素绢未染,还带着织机的经纬纹,像一泓未醒的春水。

“心灯图的去名版绣好了。”柳明漪展开素绢,月光漏过窗纸,在绢面上投下细碎的影——百盏灯形层层叠叠,没有朱砂点的人名,没有金漆描的“菩萨”,只有单纯的灯,像落了满绢的星子。

林昭然伸手去摸,指尖触到绣线的凸起,是阿阮特有的“隐针”技法,针脚细得几乎看不见,只在光下泛起微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明漪,你把灯芯绣成了火苗的形状。”

“灯要活的。”柳明漪将素绢卷好,塞进林昭然怀里,“上个月在吴县,我见孩子们举着松枝当火把读书,火苗一跳一跳的,比供在神龛里的灯亮多了。”她忽然拽住林昭然的袖子,声音轻得像叹息,“你缝在襕衫里的瓦当,我今早取走了。”

林昭然一怔。

那瓦当是她在破庙捡的,上面刻着“昭然”二字,原想等改革有成,把名字刻进制度里。

可此刻她望着柳明漪泛红的眼尾,忽然明白——有些名字,本就该消失在光里。

“做得好。”她拍了拍柳明漪的手背,“明早你带绣娘去讲堂,把灯图绣在四壁。灯亮时,百灯交映,要让所有人看见光海,看不见人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