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转头看向柳明漪,那绣娘正把绷着半朵并蒂莲的绣架往边上挪,绷针在烛下泛着银白的光,像一弯未满的月。
“明漪,”林昭然的声音放轻了些,“你把那信里的‘清邪说’‘代天行罚’拆成零碎,编成茶坊里的评书——就说‘有大官要烧尽天下女红书’。”
柳明漪的手指绞住腰间的丝绦,绷针“当啷”掉在木桌上,清脆一响,震得烛火晃了晃。
她抬头时,眼底的光比烛火更亮:“烧女红书?可他们原信里说的是《新礼问》……”
“女红书里夹着《附录讲义》的抄本,哪个绣娘没在帕子上绣过《弟子规》?”林昭然抓起案头那本磨破边的《附录》,封皮上的绣线刮痕在指腹下凸起来,像一道道无声的呐喊,“百姓不在乎《新礼问》是谁写的,他们只知道——有人要烧他们藏在鞋底、帕子、门楣上的字。”
程知微忽然懂了。
前日在苏州茶棚,他见过老妇人把《附录》的句子绣在孙子的肚兜上;昨日在西市书肆,有个小娘子捧着《附录讲义》说要教妹妹认针脚。
这些字早不是纸上的墨,是缝进生活里的线。
柳明漪捡起绷针,针尖在掌心按出个红印,她没躲,反而轻轻摩挲那点痛感。
她把绣架往怀里拢了拢,轻声道:“我这就去染坊借印版,评书底本用靛蓝印,像染蓝布似的,一传十,十传百。”她转身时,绣裙扫过青砖,带起一阵风,把烛火吹得晃了晃,影子在墙上拉长、扭曲,像一场即将展开的暗战。
三日后的黄昏,林昭然在书驿二楼推窗,便听见街上传来沙哑的唱词:“……那大官躲在朱门里,要烧咱们闺女的绣帕子,要烧小子的启蒙书——”
“先生!”程知微从楼下跑上来,梢沾着星子似的茶末,气息微喘,“东市茶棚挤得水泄不通,有个卖炊饼的老丈拍着桌子喊:‘要烧书?先烧了我这烙饼的鏊子!’”
林昭然扶着窗沿往下看,暮色里,几个妇人抱着裹得严实的包袱往书驿走,包袱角露出半截绣着“温故知新”的帕子,布料粗糙,却洗得白,显见是贴身珍藏。
更远的巷口,几个青壮扛着木棍往书肆方向去,木棍上还沾着新劈的木屑,散出淡淡的松香。
“他们在护碑守驿。”林昭然轻声说,指尖蹭过窗棂上的尘灰,粗糙的颗粒感提醒她这一切并非幻梦,“不是护我的书,是护他们自己的字。”
而这光,终究要映进紫宸殿的朱门之内。
同一时刻,太极宫东暖阁的炭炉正“噼啪”响着,火星跃起又熄灭,像被掐灭的念头。
沈砚之倚在软枕上,眉峰紧拧成一道深痕。
药香混着炭火味在室内弥漫,苦涩而滞重。
孙奉跪坐在案前,声音放得极轻:“民间都说……辅是被蒙蔽的,那些要烧书的,是底下的奸臣。”
沈砚之闭了闭眼,喉间溢出一声极轻的咳嗽,像枯叶坠地。
他伸手去够案上的茶盏,却在中途顿住——指节泛着病态的青白,像冻过的竹枝。
“西庑的药炉,”他的声音低哑如旧纸,“日沸三次,不可断。”
孙奉抬头时,正看见沈砚之睫毛在眼下投出的阴影。
那阴影微微颤动,像被风吹动的蛛网。
他忽然想起前日替沈砚之磨墨时,看见砚台里的墨汁泛着血丝——是咳在帕子上的,又被悄悄浸进了水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遵旨。”孙奉叩,起身时衣料摩擦的声响在殿里格外清晰,像蚕食桑叶的窸窣。
他退到门口,回头望了一眼——沈砚之正望着炭炉里的火星,火光映得他眼角的皱纹更深了,像刀刻的痕。
夜更深时,林昭然登上书驿顶楼。
程知微举着灯笼跟在后面,竹骨灯笼在风中轻晃,光影在地上跳跃,像一群不安分的萤火。
他抬头,看见楼下街道上浮动着星星点点的光——是百姓举着纸灯笼、火把,自在书驿、碑亭、书肆前巡逻。
“我们没动一刀一兵,”程知微的声音里带着惊叹,“却有了自己的‘禁军’。”
林昭然望着那些流动的灯火,它们连起来像条光的河,绕着整座城淌,温暖而坚定。
她转头看向宫城方向,那里有一点极淡的青烟升起,在夜色里若隐若现,像是谁焚去了一页旧信,又像是命运悄然吐出的一缕叹息。
“最坚固的墙,”她轻声道,“是人心不愿拆。现在他们想动,也得问问这满城灯火答不答应。”
而后半夜,孙奉提着食盒走向西庑,药香混着夜露扑面而来。
药炉的热气裹着苦香扑面而来,他掀开炉盖,看见药汁正“咕嘟咕嘟”翻涌——这是今日第三次煮沸了。
“相爷,药熬好了。”他轻声说,转身要走,却听见身后传来极轻的响动。
回头时,只见沈砚之扶着门框站在廊下,月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几乎要融进药炉的雾气里。
“端来。”他说,声音比药汁还烫,却又像要化在风里。
孙奉捧着药碗的手在抖。
他看见沈砚之接碗时,腕上的青筋凸起如绳——那是用了极大力气才稳住的。
药汁泼在他手背,腾起一小团白雾,他却像没知觉似的,仰头饮尽。
“明日……”他擦了擦嘴角的药渍,“让太医院的王院判来。”
孙奉望着他泛青的唇,忽然觉得,那摇曳的炉火,像一根悬丝,吊着千钧之命。
喜欢破帷请大家收藏:dududu破帷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