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大清我是雍正 > 第112章 与丝绸商合作(第1页)

第112章 与丝绸商合作(第1页)

雍正八年三月,京城的春风吹得护城河边的柳树抽了新绿,江兰终于能从繁杂的日常管理中抽出身来,跟着大嫂去逛西市的绸缎街。自从掌柜们上岗后,她每天只需看日报、做统筹,倒有了些空闲时间——这次去绸缎街,本是大嫂想给即将过生辰的江王氏扯块好丝绸做衣裳,却没成想,竟让她现了新的商业机遇。

绸缎街最热闹的要数“云锦斋”,京城半数以上的贵妇都在这里订丝绸。江兰跟着大嫂刚走到门口,就听见两个穿着绫罗绸缎的夫人在低声抱怨:“这云锦斋的丝绸是好,可这图案也太老气了,不是缠枝莲就是百鸟朝凤,去年做的披巾,今年戴出去都有人说撞款。”另一个夫人也叹气:“可不是嘛!上次想做件轻便的睡衣,掌柜的说只有厚缎子,夏天穿得满身汗,真是不实用。”

江兰顺着她们的目光看向柜台——玻璃柜里摆着的丝绸确实如她们所说,图案多是清代传统纹样,颜色不是大红就是宝蓝,虽华丽却少了些新意;再看款式,不是做衣裳的整匹布,就是简单裁成的披巾,用途单一得很。她忽然想起穿越前见过的丝绸文创——有印着简约图案的丝巾,能当披巾、头巾,还能系在腰间当装饰;有轻薄透气的丝绸睡衣,缀着精致的暗纹,既舒服又雅致。若是把这些现代设计理念融入清代丝绸,既能解决贵妇们“图案老、用途少”的痛点,又能让自己的商业版图从“日用品”拓展到“丝绸制品”,岂不是两全其美?

“大嫂,咱们先不扯布,去云锦斋里面看看。”江兰拉着大嫂的手,脚步轻快地走进店里。云锦斋的掌柜苏文清正在柜台后算账,见进来的是两个衣着得体的妇人,连忙起身迎客:“二位夫人想看些什么?小店新到了一批江南的杭绸,颜色鲜亮,做衣裳最合适。”

江兰没急着看布,而是指着柜台里的丝绸问:“苏掌柜,请问这些丝绸除了做衣裳,还能做些别的吗?比如轻便的披巾、睡衣之类的。”

苏文清愣了一下,随即摇头:“夫人有所不知,这丝绸金贵,做衣裳最显档次,做披巾、睡衣太浪费了。而且历来都是这么做的,没人会用杭绸做睡衣。”

“可若是做得精致,贵妇们未必不喜欢。”江兰笑着拿起一匹淡青色的杭绸,指尖划过细腻的布料,“你看这杭绸多轻薄,夏天做睡衣正合适,要是印上些雅致的图案,比厚缎子舒服多了。还有这披巾,若是做得小些,能当头巾、系在包上,用途多了,买的人自然也多。”

苏文清皱着眉,显然没把这话放在心上——他做丝绸生意三十年,从来都是按老规矩来,哪听过用杭绸做睡衣、把披巾改小的道理?可看着江兰说话时笃定的样子,又想起刚才那两位夫人的抱怨,心里竟也泛起了嘀咕:最近半年,云锦斋的生意确实不如以前,老主顾总说图案老气,新主顾又被别家绸缎庄抢了去,若是再不变变,恐怕真要走下坡路了。

江兰看出了他的犹豫,没再多说,只笑着道:“苏掌柜若是有兴趣,咱们可以聊聊合作。我出设计,您出丝绸和工艺,做些新样式的丝绸制品,卖出去的利润咱们五五分。若是试销不好,您也没什么损失;若是卖得好,咱们就是双赢。”

说完,她从随身的荷包里拿出一张纸——刚才在门口听两位夫人抱怨时,她随手画了个简约的缠枝莲图案,不是传统的繁复样式,而是简化了线条,还加了些小小的几何纹做点缀。“您看这个图案,既保留了咱们大清的传统,又比老样式清爽,贵妇们戴出去,既不失体面,又不会撞款。”

苏文清接过纸,仔细看了看,眼睛渐渐亮了——这图案确实比店里的老纹样好看,线条简单却雅致,淡青色的杭绸印上这个图案,做成披巾肯定好看。他抬头看向江兰:“不知夫人贵姓?您之前做过丝绸生意?”

“我姓江,叫江兰,目前在做些日用品生意,比如兰馨皂、兰馨香膏。”江兰坦然回话,“我虽没做过丝绸,但知道贵妇们喜欢什么——她们既要体面,又要实用,还要新鲜。咱们做的新样式,正好能满足这些需求。”

苏文清心里一动——“兰馨”的名声他早有耳闻,听说兰馨皂、香膏在京城贵妇圈里很受欢迎,连宫里的娘娘都在用。若是能跟江兰合作,借她的名声和设计,说不定真能让云锦斋的生意好起来。他沉吟片刻,道:“江姑娘,这事我得跟家里的工匠商量商量,看看您的设计能不能做出来。三天后,我给您答复,您看行吗?”

“好。”江兰爽快答应,“这是我的地址,您想通了,随时来找我。”

回到家时,院门口正传来小妹丫蛋的笑声——丫蛋背着新做的布书包,手里攥着半块糖糕,刚从隔两条街的蒙学回来。这蒙学是江兰上个月特意选的,专为汉军旗脱奴籍家庭的女子开设,先生是个退休的老秀才,不仅教识字,还教女红和算术。江兰深知现代教育的重要性,家里日子好了,便不愿让丫蛋像以前的包衣女孩那样,只围着灶台转。她亲自去蒙学打听,又给丫蛋做了书包和笔墨,送她入学那天,丫蛋抱着书包,激动得半夜没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姐!你回来啦!”丫蛋看见江兰,蹦蹦跳跳地跑过来,献宝似的举起手里的字纸,“先生今天夸我字写得好,还奖了我糖糕!”江兰接过字纸,上面是歪歪扭扭却认真的“人之初”三个字,她笑着摸了摸丫蛋的头:“咱们丫蛋真厉害,以后要好好读书,做个有学问的姑娘。”

江王氏从屋里出来,手里还拿着给丫蛋缝的新鞋,笑着说:“都是你主意好,让丫蛋去读书。以前咱们包衣人家的姑娘,哪有这福气?现在丫蛋每天回来都念叨先生教的诗,还帮着我记账呢。”江兰心里暖暖的——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不仅是吃饱穿暖,更是让他们有机会追求以前不敢想的生活,这才是她穿越过来最想做的事。

短暂陪了会儿家人,江兰立刻把自己关在屋里,开始画详细的设计图。她知道,要让苏文清彻底信服,光有一个图案不够,得拿出一套完整的方案——不仅有样式设计,还有用途说明、目标客户分析,甚至连定价都得算清楚。

她先设计了丝巾——不是传统的大披巾,而是三尺见方的尺寸,正好能当头巾、披在肩上,还能系在腰间当装饰。图案分了三种:第一种是简化的缠枝莲+几何纹,用淡青、米白两种颜色,适合年纪稍大的贵妇;第二种是玉兰花开的图案,花瓣用渐变的粉色,叶子用浅绿,适合年轻的夫人小姐;第三种是小而密的云纹,用银线勾勒,在光下会反光,适合晚宴时用。

然后是睡衣——用最轻薄的杭绸,上衣是斜襟的短款,袖口和领口缀着细细的银线,下装是宽松的长裤,方便活动。图案用暗纹,不是印在表面,而是织在丝绸里,只有凑近了才能看见淡淡的缠枝莲,既低调又精致。颜色选了米白、浅粉、淡蓝三种,都是清爽的颜色,夏天穿起来凉快又显气质。

最后,她还设计了一个小小的丝绸荷包——不是传统的方形,而是圆形的,上面印着小小的玉兰图案,能装些香膏、手帕,贵妇们出门时挂在腰间,既实用又好看。

设计图画好后,江兰又算了一笔账:一尺杭绸八文钱,做一条丝巾需要三尺,成本二十四文;印花的染料一钱两文,一条丝巾用两钱,成本四文;工匠的工钱十文,一条丝巾的总成本是三十八文。卖给贵妇们,定价一百文一条,利润六十二文,和苏文清五五分,各自能赚三十一文。睡衣用五尺杭绸,成本四十文,加上染料、工钱,总成本六十五文,定价两百文,利润一百三十五文,五五分后各自赚六十七文五。荷包用一尺杭绸,成本八文,加上染料、工钱,总成本十五文,定价五十文,利润三十五文,五五分后各自赚十七文五。

这些账算下来,利润比苏文清卖传统丝绸高多了——以前他卖一匹杭绸(五十尺),能赚两百文,现在做丝巾,五十尺杭绸能做十六条,利润就是十六x三十一文=四百九十六文,翻了一倍还多。

三天后,苏文清果然来找江兰了,身后还跟着两个头花白的老工匠。“江姑娘,我们商量过了,您的设计确实好,就是有两个问题。”苏文清开门见山,“一是您画的几何纹,我们的工匠从来没印过,不知道能不能印得清楚;二是睡衣的暗纹,需要特殊的织法,得重新调织机,成本会增加些。”

江兰早有准备,领着他们去了护理坊的空房,里面摆着她准备好的工具——有剪好的几何纹纸样,有调好的淡色染料,还有一块小的杭绸样品。“您看,几何纹可以用套色印花的法子,先把纸样贴在丝绸上,用浅色染料印一遍,等干了再印深色的线条,这样就能印得清楚。”她一边说,一边拿起刷子,在小杭绸上演示起来,很快,一个简单的几何纹就印好了,线条清晰,颜色均匀。

两个老工匠凑过来,仔细看了看,其中一个姓刘的工匠点头道:“这法子可行,我们以前印过简单的花纹,稍微改改就能印几何纹。”

“至于睡衣的暗纹,”江兰又拿出一块织着暗纹的粗布样品,“您看,不用太复杂的织法,只要在织的时候,每隔几针加一根银线,就能织出淡淡的暗纹,成本增加不了多少,却能让睡衣更精致。而且这样的暗纹,洗的时候不容易掉色,贵妇们用着也放心。”

刘工匠接过粗布,摸了摸上面的暗纹,笑着说:“江姑娘真是心思细!这法子简单,我们的织机稍微调调就能织,用不了多少功夫。”

苏文清见工匠们都认可,心里的最后一点顾虑也没了,当即拍板:“江姑娘,咱们合作!我这就回去准备丝绸和染料,先做五十条丝巾、二十套睡衣、三十个荷包当样品,若是卖得好,咱们再大批量生产。”

接下来的半个月,江兰几乎每天都去云锦斋的工坊,跟着工匠们一起调试工艺。几何纹印花一开始总出问题,要么颜色太深,要么线条歪了,江兰就陪着工匠们一遍遍地试,调整染料的浓度,改进贴纸样的方法。有一次,刘工匠印坏了五块杭绸,急得直跺脚:“这要是大批量生产,得浪费多少丝绸啊!”江兰却笑着安慰他:“没事,试错是难免的,咱们现在把问题解决了,以后就不会出错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睡衣的暗纹也遇到了麻烦——织机调了三天,织出来的暗纹还是不清楚。江兰想起穿越前看过的纺织视频,建议工匠们把银线换成细一点的丝线,再调整织机的度。工匠们半信半疑地试了试,没想到织出来的暗纹果然清晰了,淡淡的缠枝莲藏在米白色的杭绸里,不仔细看根本现不了,凑近了却觉得雅致得很。刘工匠拿着织好的杭绸,对江兰竖起了大拇指:“江姑娘,您真是个能人!要不是您,我们还得琢磨好几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