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等春天再说吧正版书 > 等春天(第1页)

等春天(第1页)

等·春天

春天真正降临北京,杨絮开始如同细雪般飘飞。迟倦的生活节奏随着学期结束稍微放缓,但《乞力马扎罗的雪》持续发酵的影响力,带来了更多意料之外的工作。除了常规的媒体采访和文学活动,她开始接到一些国际文化交流机构的邀请,希望她参与策划或主持关于“非虚构写作与全球本土化”主题的论坛。

周屿将一份制作精良的邀请函推到她面前,是欧洲一个久负盛名的文学节,希望她作为keynotespeaker之一,做一个关于“地方感知与叙事伦理”的主旨演讲。

“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迟倦,能把你的思考带给更广阔的国际受衆。”周屿的语气是纯粹的职业判断,“当然,决定权在你。行程可能会比较紧凑。”

迟倦看着邀请函上那座古老欧洲城市的名字,没有立刻回答。她想起非洲的辽阔,冰岛的极光,想起沈述白关于“星尘”的邮件。世界的确很大,而她的“地方感知”似乎总是在远离熟悉环境时才最为敏锐和深刻。但这一次,她心中升起一丝微妙的抗拒。

这种抗拒,源于一种新生的丶想要“停留”片刻的欲望。连续多年的旅行与驻外写作,让她像一棵不断被移植的树,虽然每一次都努力向下扎根,汲取异质土壤的养分,但也消耗着巨大的能量。她渴望一段相对完整的时间,能够沉淀丶消化丶整合这些庞杂的经历,让它们不仅在书稿中,也在她的生命体验里,真正地内化丶生长。

她婉拒了那个文学节的邀请,给周屿的理由是“需要时间构思下一本书”。这并非托词。她的确开始构思下一本书,一个关于“日常的奇迹与附近的宇宙”的散文集。灵感源于她回到北京後,重新观察这座她曾一度逃离的城市。她开始在清晨去家附近的公园,看老人打着缓慢的太极,听京胡咿呀;她会特意穿过那些即将被改造的胡同,记录下墙壁上斑驳的字迹和窗台上倔犟的盆栽;她甚至开始尝试辨认北京夜空中,那些在光污染中顽强闪烁的丶为数不多的星星。

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训练,训练自己在她曾经认为“窒息”的日常和“平庸”的附近,重新发现诗意和连接。这比在非洲追踪猎豹丶在冰岛追逐极光,似乎更需要一种内在的定力与专注。

与此同时,沈述白的生活进入了一种罕见的丶近乎“稳定”的周期。新的靶向药物仿佛为他量身定做,将癌细胞的活性压制在一个极低的丶几乎检测不到的水平。虽然免疫系统的脆弱和骨痛的背景音依然存在,但他的体力有了一些改善,甚至可以偶尔在周末,由母亲陪着,去离家稍远的一个植物园散步。

他重新拾起了一些搁置已久的兴趣。并非天文学,而是植物学。他开始辨认医院花坛里丶回家路旁丶植物园中的各种植物,记录它们的名字丶科属丶花期。这种关注是微观的丶向下的,与他以往习惯的丶仰望星空的宏大视角截然不同。

他发现,每一片叶子的脉络,每一朵花的结构,都蕴含着不亚于星云演化般的精妙与秩序。生命在最微小的尺度上,依然遵循着严谨的法则,展现着惊人的韧性。观察一株在墙缝中艰难求生的蒲公英,带给他的慰藉与啓示,有时不亚于思考一个遥远的星系。

他的诊室里,除了那盆茂盛的绿植,开始出现一些干燥的丶他亲自压制的植物标本。他会向好奇的病人或同事,平静地介绍这些植物的名字和特性,语气就像以前谈论星座。这种转变细微而自然,仿佛是他内在生命节奏调整的外在体现——从向外丶向上的无限探索,部分地转向向内丶向下的细微体察。

林薇在一次联合查房後,看着他笔记本里夹着的一片银杏叶书签,笑着说:“看来沈医生开始接地气了。”

沈述白擡眼,窗外春光明媚,他淡淡回应:“宇宙的法则,本就存在于一粒尘埃之中。”

迟倦决定扎根“附近”的尝试,并非完全与世隔绝。她的新书影响力,像投入水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以各种间接的方式,回荡到她的生活中。

一天,她收到一封邮件,来自一位在医学院就读的年轻读者。女孩在邮件里写道,她原本对学医感到迷茫和厌倦,直到读了《乞力马扎扎罗的雪》。书中关于“痕迹”丶“存在”和“生命界限”的思考,尤其是迟倦提及的丶一位医生朋友对“疼痛阈值”和“生命如同物质能量循环”的看法,让她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

“我突然意识到,”女孩写道,“医学不仅仅是和疾病对抗,它更是在生命最脆弱丶最接近‘雪线’的时刻,去守护那份尊严,去解读那些沉默的‘痕迹’,去帮助病人找到他们自身的‘圆满’,哪怕是在寂寥之中。谢谢您的书,它让我找到了继续穿上白大褂的意义。”

迟倦反复读着这封邮件,心中涌动着一股暖流。她没有想到,自己书中那些融入了沈述白影子的思考,竟然能以这种方式,激励着一个遥远的丶未来的医生。她与沈述白之间那条无形的连线,仿佛通过这个陌生的女孩,完成了一次无声的能量传递,在另一个年轻生命里,激起了向善的波澜。

她没有回复这封邮件,觉得任何话语都显得多馀。但她将邮件保存了下来,感觉像收到了一个来自远方的丶沉默的礼物,是对她所有探索与书写价值的丶最珍贵的肯定。

春深时节,迟倦受一位建筑师朋友的邀请,参与一个关于“城市记忆与社区营造”的小型沙龙。地点在一个由旧厂房改造的艺术空间。她分享了自己在记录北京胡同时的观察与思考,关于如何从日常的丶被忽视的细节中,打捞即将消逝的城市记忆。

沙龙结束後,她在附近随意浏览。在一个展示艺术家作品的展览会,她被一幅油画吸引。

画面上是夜晚的城市天际线,灯光璀璨,但在画布的上方,艺术家用极细腻的笔触和微妙的色彩,描绘出了被城市光晕掩盖的丶模糊却真实存在的星空。银河的痕迹依稀可辨,几颗明亮的恒星顽强地穿透了人造光幕。画的标题叫《可见与不可见》。

她在这幅画前站了很久。

这仿佛是她当下状态的隐喻。在喧嚣的丶可见的日常之下,那些不可见的丶来自远方的星光,那些深刻的精神连接,依然在背景中持续运行,提供着一种更深沉的定位与安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