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教育学院的玻璃窗,洒在“婴儿展与照护”的课堂上。红叶教授推了推眼镜,微笑着看向台下的方华、婉琴、肖燕、江蝶和柳江五位学员:“今天我们要上一堂特别的课——解码婴儿那些‘奇奇怪怪’的小信号。你们有没有现,小婴儿不会说话,却总能用各种动作、表情‘喊话’?吃奶吃到一半突然大哭、睡着后咧嘴微笑、明明很困却越哄越精神……这些都是他们在传递成长的秘密。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婴儿护理的专业知识、幼儿教育的引导思维,再结合心理学原理,把这些信号翻译成‘育儿指南’。接下来,就让我们化身‘婴儿信号解码师’,一起走进这些小家伙的世界。”
一、“吃奶阵”里的小脾气——胀气与呛奶的应对(方华提问环节)
方华举手站起来,眉头微蹙:“教授,我邻居家的宝宝吃奶吃到一半就突然脸通红地哭,怎么哄都不行,这是怎么回事啊?”
红叶教授点点头,在黑板上写下“信号:吃奶中途爆哭、满脸通红”:“这是很典型的‘胀气’或‘呛奶’信号。从生理学角度看,婴儿的吞咽功能和肠胃育还不完善,吃奶太急就会吸入空气,这些空气在肠胃里‘捣乱’,就会让宝宝觉得胀气难受;另外,妈妈奶阵太急时,奶水流过宝宝吞咽度,就会呛到他。
从心理学层面,婴儿的痛觉感知很直接,不舒服时的情绪表达也很强烈,所以会突然脾气、爆哭。那怎么解决呢?”红叶教授转向婉琴,“婉琴,你说说护理操作上的办法。”
婉琴整理了一下笔记:“先要暂停喂奶,把宝宝竖抱起来,让他趴在大人肩膀上,空心掌轻轻拍背,直到拍出嗝来——这叫‘拍嗝法’,能把胃里的空气排出去。如果是奶阵太急导致的呛奶,妈妈可以先挤掉一些奶水,或者用吸奶器吸出部分,让奶水流慢一点,避免宝宝被‘喷’到喉咙。”
“非常好!”红叶教授补充道,“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这也是在教家长‘观察-响应’的互动模式。宝宝出了‘不舒服’的信号,我们及时、正确地回应,能建立他对环境的安全感哦。”
二、“小饿魔”的觅食信号——别错过喂奶时机(肖燕案例分享)
肖燕紧接着提问:“教授,我姐家的宝宝总喜欢左右转头,还伸舌头,跟小馋猫似的,这是饿了吗?”
红叶教授笑着画了个小宝宝伸舌头的简笔画:“这就是‘信号:觅食信号’啦!婴儿的饥饿感知很本能,当血糖降低时,他们会通过转头找吸吮物、伸舌头、嘴巴一张一合来‘喊饿’。从展心理学来说,这是o-个月婴儿‘口唇期’的典型表现,吸吮和进食是他们探索世界、获得满足感的重要方式。
那怎么判断呢?”红叶教授看向江蝶,“江蝶,你讲讲实操方法。”
江蝶答道:“可以先看上次喂奶的时间,一般新生儿-小时就要喂一次。如果不确定,就用手指轻轻碰宝宝的嘴角,要是他立刻张嘴、伸舌头来‘够’手指,那就是真饿了,得赶紧喂奶啦!”
“对咯!”红叶教授补充,“这也是在培养家长的‘时间管理’和‘细节观察’能力,育儿其实是一场需要耐心的‘信号博弈’呢。”
三、“便便预警”的小表情——读懂排便信号(柳江的疑惑)
柳江推了推眼镜:“教授,我见过宝宝脸涨得通红,小嘴还噘成‘o’形,这是在……拉便便吗?”
“你观察得很仔细!”红叶教授写下“信号:小脸涨红、小嘴o形”,“这就是宝宝在‘蓄力’排便呢。从生理学看,婴儿的肠道蠕动和括约肌控制还不成熟,排便时需要全身用力,所以会小脸通红、眉头皱起、小嘴呈‘o’形,小手也会握得紧紧的。
从心理学角度,这是他们在完成一项‘大工程’时的专注表现。那家长该怎么做呢?”
方华抢答:“等一会儿就去检查尿不湿,及时更换,不然宝宝会不舒服的!”
“没错!”红叶教授点赞,“这也是在教家长‘延迟满足’的观察智慧——不用一看到宝宝使劲就立刻干预,等他完成‘任务’后再行动,既尊重了他的生理节奏,又能培养自己的耐心。”
四、浅睡眠里的“小剧场”——神经系统育的秘密(婉琴的好奇)
婉琴托着下巴:“教授,宝宝睡觉的时候会翻白眼、半睁眼,还会笑,是不是做美梦了呀?”
红叶教授在黑板上画了个睡觉的宝宝:“这是‘信号:浅睡眠小表情’。婴儿的睡眠周期和成人不一样,他们的浅睡眠阶段占比很高。而且神经系统育不完善,大脑皮层的抑制功能还没成熟,所以会出现各种小表情、小动作,甚至哭几声。
从心理学的‘睡眠心理学’角度,这是婴儿在‘调试’自己的神经系统,是育的正常表现。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肖燕回答:“不用叫醒他,轻轻拍拍他,安抚一下,他就会自己进入深睡眠了。”
“完全正确!”红叶教授强调,“这是在培养家长的‘展性思维’——明白婴儿的行为很多是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评判,避免过度干预。”
五、半夜的“哭闹风暴”——肠胀气与肠绞痛的攻坚战(江蝶的困扰)
江蝶叹了口气:“教授,我闺蜜的宝宝半夜总突然大哭,扭来扭去的,脸还通红,这可把她愁坏了。”
红叶教授表情认真起来:“这是‘信号:肠胀气肠绞痛’,多生在-月龄的宝宝身上。从生理学讲,婴儿肠胃育不完善,肠道菌群还没建立好,容易积攒气体排不出去,就会引肠绞痛,傍晚和半夜最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