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一个属于李白的大唐英雄 > 第86章 新政利民(第3页)

第86章 新政利民(第3页)

我看着他们,突然想起田边那些捧着稻穗的农民,想起王老汉满是老茧的手,心里的火气一下子上来了。

我上前一步,声音掷地有声:“王大人可知,去年亳州百姓交不起赋税,逃荒者十有其三,有的人家甚至卖了孩子换粮?”

“此时减免赋税,是让他们能活下去,能留着力气明年再种粮。百姓有粮,才能向朝廷交粮;百姓安稳,大唐才能安稳!”

“这难道不是国库的根本?”

我又看向那些附和的老臣:“至于官盐专卖,王大人敢说,世家没有靠私盐敛财?”

“私盐贩子把盐价抬得比米还贵,百姓吃不起盐,浑身没力气,连地都种不了;”

“而世家呢?靠着私盐赚的钱,养着私兵,囤积粮食,等着看朝廷的笑话!这才是真正的祸乱之源!”

“民为邦本,本固则邦宁!”

我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所有人,“若百姓都活不下去,都逃荒了,就算国库堆满了金银,又有谁来种粮?又有谁来守护大唐的疆土?”

“陛下推行新政,不是为了让世家享乐,是为了让天下百姓都能有饭吃、有衣穿!”

这话刚落,武则天就放下手里的朱笔,语气坚定:“李爱卿所言,正合朕意。轻徭薄赋、官盐专卖,即日起在灾区推行,有敢阻挠者,以抗旨论!”

她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殿内瞬间安静下来,王大人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没敢再说什么。

我看着武则天的眼神,心里满是感激。

从推行青莲稻种到文气农具,再到如今的轻徭薄赋,她始终站在我这边,用女帝的权威护住了新政,护住了百姓。

君臣同心,大概就是这样吧,我为百姓说话,她为新政撑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新政推行后,我请旨去亳州视察。

刚进县城,就见街边盖起了新瓦房,房檐下挂着玉米和红辣椒,有妇人在门口晒粮食,手里还哼着小曲;

孩子们追着玩,手里拿着糖糕,脸上沾着糖霜。

走到村头,见有几个工匠在装新的文气水车,旁边围了不少孩子。

工匠们说,这是格物院新改良的,不仅能引水,还能借着文气脱粒。

一个腼腆的小工匠见了我,赶紧上前:“李大人,这是俺们小王师傅想的招,他说之前看他娘脱粒太累,就琢磨着让水车多干点活,这样妇人孩子们就能少遭点罪。”

我看着那个正在调试水车的小王师傅,不过二十来岁,手上满是水泡,却笑得很开心。

突然觉得,大唐的希望,不仅在热血的少年身上,也在这些为百姓琢磨办法的工匠身上,在这些踏踏实实过日子的农民身上。

从亳州回来,长安已经入冬,街上的行人都裹着厚衣,却个个面带笑意。

粮铺前挂着“新米上市”的牌子,买米的人排着队;

盐铺里的官盐价格便宜,百姓们提着篮子争相购买。

傍晚,我站在城楼上,看着下面的街道。

粮铺的伙计正帮老人扛米袋,书院里传来少年们读《大唐少年说》的声音,远处的格物院还亮着灯,工匠们大概还在琢磨新的农具。

夜风拂过,带着远处农田的气息,寒冷中却透着暖意。

我想起朝堂上的辩论,想起田边百姓的欢呼,想起石碑上的“格物惠民”。

突然明白:大唐的强大,从来不是靠世家的权势,不是靠国库的金银。

而是靠每一个踏实种地的农民,每一个琢磨农具的工匠,每一个热血报国的少年。

靠君臣同心,把百姓放在心里。

喜欢一个属于李白的大唐请大家收藏:dududu一个属于李白的大唐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