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汽车鸣笛声。李建国走到亭外,朝着声音的方向望去,随即脸色一变:“是巡逻车,好像来得比预计的早。”他快步走下亭子,苏念和陈砚舟也跟了过去。
一辆白色的巡逻车正朝着观测点驶来,车身上印着“敦煌文物保护”的蓝色字样。车停稳后,一个穿着迷彩服的年轻人跳了下来,他脸色苍白,手里紧紧攥着一个黑色的布袋,看到李建国,立刻跑了过来:“李主任,出事了!我们在三危山附近现了一座被破坏的古墓,里面有不少残片,还有这个。”他将布袋递给李建国,打开时,苏念的心跳骤然加快——布袋里装着几块和她手里一模一样的青瓷残片,上面的“苏沈共护”印章清晰可见。
“什么时候现的?”李建国的声音有些颤,他拿起一块残片,指尖在印章上轻轻摩挲。年轻人擦了擦额头的汗:“就在刚才,我们巡逻到三危山边缘时,现沙丘有移动的痕迹,走近一看,才现是古墓的入口被打开了。里面有被翻动过的痕迹,这些残片就是在入口处现的。”
苏念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她手里的残片仿佛变得滚烫,让她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陈砚舟走到她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别担心,我们现在就过去看看。”他看向李建国,“李主任,我们能和你们一起去吗?我们或许能帮上忙。”
李建国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也好,你们对‘苏沈共护’的印章有研究,说不定能现什么线索。不过你们要答应我,到了那里,一切听从我们的安排,不能擅自行动。”
几人立刻上车,巡逻车在沙丘间颠簸着向三危山方向驶去。苏念坐在后座,手里紧紧攥着那块残片,目光透过车窗,望着远处不断向后移动的沙丘。风从车窗缝隙里钻进来,带着沙子的干燥气息,她忽然想起老人说的话——“三危山的沙子会吃人”,心里不由得升起一丝不安。
陈砚舟似乎察觉到了她的紧张,从背包里掏出一瓶水递给她:“别担心,有李主任他们在,不会有事的。”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苏念接过水,却没有喝,只是将瓶子紧紧握在手里。她知道,接下来要面对的,可能不仅仅是一座古墓,还有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秘密,以及沈教授失踪的真相。
巡逻车在一片开阔的沙丘前停了下来。下车时,苏念立刻感觉到一股热浪扑面而来,脚下的沙子烫得几乎要穿透防沙靴。远处的三危山在阳光下泛着青灰色的光,山脚下的沙丘呈现出诡异的弧形,像是被什么东西推开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古墓的入口就在那里。”年轻人指着不远处一个塌陷的沙坑,“我们已经用警戒线围起来了,还没敢进去。”苏念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沙坑周围拉着黄色的警戒线,几个穿着迷彩服的工作人员正站在旁边,手里拿着探测仪。
她快步走过去,蹲在沙坑边缘向下望去。沙坑深约两米,底部隐约能看到一块黑色的木板,上面覆盖着厚厚的沙子。她正想仔细看看,忽然现沙坑边缘有一个熟悉的痕迹——那是一个弯曲的弧度,和她手里的铁器零件形状完全吻合。
“陈哥,你看这里!”苏念立刻招手,陈砚舟走过来,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脸色也变了:“这是锁具的痕迹,有人用工具撬开了古墓的封门。”陈砚舟蹲下身,指尖轻轻触碰沙坑边缘的木质残痕,“这木头的纹理很密,是西北特有的胡杨木,能在沙漠里保存这么久,说明封门至少有几十年历史,和民国时期的时间线能对上。”
李建国立刻让工作人员拿来工兵铲,小心翼翼地清理沙坑底部的浮沙。随着沙子一点点被拨开,更多黑色木板暴露出来,木板缝隙里还嵌着几粒暗红色的漆片——那是民国时期常用的朱砂漆,和苏念手里残片上的印章颜色如出一辙。
“小心点,别碰坏木板。”李建国按住工作人员的手,从背包里掏出考古专用的软毛刷,“这封门是整体拼接的,要是散了,里面的文物可能会被流沙埋了。”他蹲在沙坑边,一点点扫去木板上的沙子,苏念和陈砚舟也凑过来帮忙,三人的呼吸都放得极轻,生怕惊扰了这沉睡半个多世纪的秘密。
忽然,陈砚舟的毛刷顿了一下。“这里有字。”他声音压低,指尖指向木板角落一处不起眼的刻痕。苏念立刻掏出放大镜递过去,阳光透过镜片聚焦在刻痕上,几行细小的隶书渐渐清晰——“民国二十三年,苏沈共护,此藏待故人”。
“民国二十三年……”苏念喃喃重复着这个年份,心脏猛地一缩,“那是年,正好是沈教授父亲沈敬之在敦煌主持文物普查的年份!”她转头看向陈砚舟,眼里满是激动,“这不是普通的古墓,是当年‘苏沈共护’组织用来存放文物的隐秘仓库!”
李建国也凑过来看,眉头却皱得更紧:“可这封门是被人撬开的,看痕迹还很新,最多不过一个月。”他站起身,望向远处连绵的沙丘,“能找到这里的,要么是对敦煌地形极熟的当地人,要么就是……知道‘苏沈共护’秘密的人。”
就在这时,负责外围警戒的工作人员忽然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沾着沙子的黑色布袋:“李主任,在沙丘后面现这个,里面还有半张地图!”苏念接过布袋打开,一股潮湿的霉味扑面而来,里面除了半张泛黄的牛皮纸地图,还有一枚生锈的铜制徽章——徽章上刻着“苏沈共护”四个字,边缘还嵌着细小的绿松石,和她笔记本里画的印章图案完全一致。
“这地图……”陈砚舟展开牛皮纸,指尖沿着上面模糊的线条滑动,“标注的路线从敦煌古玩城出,一直延伸到三危山深处,这里画的红点,应该就是我们现在的位置。”他指着地图边缘一处被撕掉的缺口,“另一半地图不见了,说不定还在撬门的人手里。”
苏念忽然想起集市上王大爷说的话——“去年冬天有几个盗墓的进去,到现在都没出来”。她攥紧手里的铜徽章,冰凉的金属触感让她瞬间清醒:“撬门的人可能不是盗墓贼,是在找‘苏沈共护’的其他仓库!他们有另一半地图,知道更多秘密!”
李建国立刻拿出对讲机,让所有巡逻车扩大搜索范围,重点排查三危山附近的牧民定居点。苏念则蹲在沙坑边,再次看向那扇胡杨木封门。她忽然注意到木板缝隙里卡着一根细小的红绳,红绳末端系着一个小小的银铃——这铃铛的样式,和她小时候沈教授给她戴过的平安铃一模一样。
“陈哥,你看这个!”苏念小心地抽出红绳,银铃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铃身上刻着一个“沈”字,“这是沈家的东西,沈教授说不定来过这里!”她的声音有些颤,指尖轻轻晃动银铃,清脆的铃声在沙漠里散开,竟和远处风穿过胡杨林的声音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陈砚舟接过银铃,仔细看了看铃身上的刻痕:“这银铃的磨损程度至少有二十年,应该是沈教授失踪前留下的。他当年可能找到了这里,却没能打开封门,或者……是故意留下线索,等着后来人现。”他抬头看向沙坑底部,“我们得尽快打开封门,里面说不定有沈教授留下的日记,或者‘苏沈共护’的完整档案。”
李建国立刻联系文物保护所,申请调来专业的考古设备。两个小时后,考古队带着液压钳和防潮布赶到,所有人都穿着专业的防护服,小心翼翼地将胡杨木封门整体吊起。当封门被移开的瞬间,一股带着泥土气息的凉风从沙坑底部涌出,苏念甚至能隐约闻到淡淡的墨香——那是古纸和墨汁特有的味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下面有台阶。”负责探测的考古队员喊道,他将探照灯伸进沙坑,光线照亮了一条向下延伸的砖石台阶,台阶两侧的墙壁上还残留着模糊的壁画,画着古人牵着骆驼在沙漠里行走的场景,正是古丝绸之路的景象。
陈砚舟第一个沿着台阶往下走,苏念紧随其后,李建国则带着考古队员在后面举着探照灯。台阶很陡,每一步都积着薄薄的沙子,苏念走得格外小心,手里紧紧攥着那枚铜徽章,仿佛能从冰凉的金属上感受到当年“苏沈共护”成员守护文物的决心。
走到台阶底部,眼前出现了一间约十平方米的石室。石室中央放着一个巨大的樟木箱子,箱子表面覆盖着厚厚的防尘布,布上绣着完整的“苏沈共护”印章,红色的丝线虽然褪色,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致。箱子两侧还放着几个陶罐,罐口用蜡封着,上面贴着泛黄的标签,写着“敦煌文书残卷”“魏晋陶俑碎片”等字样。
“小心樟木箱子,可能有机关。”陈砚舟按住想要上前的考古队员,他绕着箱子走了一圈,现箱子锁扣上有一个细小的凹槽,形状正好和苏念手里的铁器零件吻合。“苏念,把那个零件给我。”他接过铁器,轻轻插入凹槽,只听“咔嗒”一声轻响,锁扣应声而开。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陈砚舟慢慢掀开防尘布,樟木箱子里的景象让所有人都愣住了——里面整齐地码放着一叠叠泛黄的古籍,还有十几个青瓷碎片,每个碎片上都印着完整的“苏沈共护”印章。最上面放着一个深蓝色的锦盒,盒盖上绣着半朵莲花,和集市上王大爷摊位上的土布花纹一模一样。
苏念颤抖着打开锦盒,里面放着一本牛皮封面的日记,封面上写着“沈敬之民国二十三年”。她翻开第一页,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正是沈教授父亲的笔记:“倭寇觊觎敦煌文物,吾与苏君(苏念祖父)立‘苏沈共护’,将珍贵文物分藏于三危山、鸣沙山、月牙泉三处,待国泰民安之日,再公之于众……”
日记里还夹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两个穿着长衫的年轻人并肩站在莫高窟前,笑容灿烂,其中一个正是年轻时的沈敬之,另一个眉眼间竟和苏念有七分相似——那是苏念从未见过的祖父。照片背面写着一行小字:“苏沈同心,护我中华文脉。”
“原来如此……”苏念的眼眶湿润了,她终于明白“苏沈共护”的含义,也终于知道沈教授为什么执着于寻找这些线索——这不仅是两代人的使命,更是两个家族守护中华文化的承诺。她抬头看向陈砚舟,现他也正看着自己,眼里满是欣慰。
就在这时,李建国的对讲机响了,里面传来工作人员兴奋的声音:“李主任,在三危山北坡现了另一处仓库的入口,门口还留着半张地图,和您手里的正好能拼上!”
苏念和陈砚舟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激动。他们知道,这只是开始,更多“苏沈共护”的秘密还藏在敦煌的沙漠里,而他们的使命,就是将这些沉睡的文物和历史,重新带回阳光之下。
陈砚舟轻轻合上日记,将锦盒交给考古队员妥善保管。苏念则拿起一块青瓷碎片,碎片上的“苏沈共护”印章在探照灯下泛着红光,像是在诉说着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她走到石室门口,望向远处的沙丘,风依旧在吹,却不再让人觉得寒冷——因为她知道,那些为守护文脉而奋斗过的人,从未真正离开。
“我们走吧,去下一个仓库。”苏念转身,声音坚定。陈砚舟点了点头,伸手帮她拂去肩上的沙子。阳光透过石室的入口照进来,在两人身后拉出长长的影子,与墙壁上的丝绸之路壁画重叠在一起,仿佛跨越时空的对话,诉说着永恒的守护。
喜欢目光所及都将是你请大家收藏:dududu目光所及都将是你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