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从仙剑1开始无敌免费阅读 > 第36章 天地为书处处皆道(第2页)

第36章 天地为书处处皆道(第2页)

楚根的案头,堆着越来越多的手稿。上面没有功法秘籍的抄录,只有他对三才之道的思考、对天地至理的猜测、对万物进化的记录,字迹间还画着各种奇怪的图谱——有的像天地元气的流转轨迹,有的像人与天地连接的节点,有的像不同属性法术融合的公式。

“至理如深海,越探越觉其广。”楚根抚摸着泛黄的纸页,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对天地至理的专研,已到了痴迷的程度,这种痴迷带来的乐趣,让他常常忘记时间的流逝。

他最近在专研“三才能量循环”。《三才通论》中说,天地间的能量在天、地、人之间流转不息,天的元气降于地,地的精华养于人,人的修行反哺天地,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但这种循环具体是如何运作的?能量在流转中会生怎样的变化?楚根想找到答案。

他在剑庐开辟了一个小型的“三才阵”:用聚灵阵模拟“天”的元气供给,用灵土和灵泉模拟“地”的承载转化,自己则作为“人”的节点,置身阵中,记录能量的流转。

起初,阵法中的能量流转杂乱无章,天的元气无法被地有效吸收,地的精华难以滋养人,人的法力散入天地后,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反哺。楚根没有气馁,他像锻剑时调整剑纹一样,一点点优化阵法的符文:

他增加了“引气纹”,让天的元气更顺畅地注入地脉;

他刻画了“转化纹”,让地的灵土将元气转化为更适合人体吸收的形态;

他布设了“反馈纹”,让自己散出的法力能被天地吸收,并转化为阵法的能量。

三个月后,三才阵终于稳定运转起来。楚根坐在阵中,能清晰地“看”到能量的流转:天的元气如细雨般落入地脉,灵土将其转化为带着草木清香的“地灵之气”,流入他体内,滋养他的法力;而他运转功法后散出的法力,带着他的生命气息,被阵法的反馈纹送回天地,让阵中的灵草长得更加茂盛,形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

“原来如此!”楚根激动地在稿纸上记录,“三才能量的流转,关键在‘转化’与‘反馈’。天之气需经地之转化才能养人,人之力需经反馈才能反哺天地,缺一不可。”

这种通过实验验证猜想的乐趣,让他想起了最初锻剑时的兴奋。每一个小小的现,每一次理论的完善,都像锻出一柄满意的剑一样,带来难以言喻的喜悦。

他将这种“三才循环”的理论,用到了蜀山的灵田种植上。以往灵田的耕种,只注重施肥(地)和灌溉(天),却忽略了“人”的反馈。楚根建议负责灵田的长老,让耕种的弟子在劳作时,向灵田注入少量自身法力,并用心感受作物的生长——这既是对弟子的修行,也是给灵田的“人之力”反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起初长老们半信半疑,但试种了一季“凝露稻”后,收获的稻米灵力浓郁度竟提升了三成,而且颗粒饱满,品质远以往。长老们对楚根赞不绝口,说他“从天地道理中种出了好庄稼”。

楚根的专研,还延伸到了法术的创新上。他现,单纯的五行法术,只是运用了天地间单一属性的能量,若能结合三才之道,让法术同时融入天、地、人的力量,威力会生质变。

他尝试将“落石术”(地)与“引雷术”(天)结合,并注入自身的气血之力(人),创造出“雷石破”:召唤一块蕴含雷电的巨石从天而降,落地时雷电炸开,既有地的沉重,又有天的威烈,还有人的灵动,威力比单独的落石术或引雷术强了五倍。

他还将“缠藤术”(地)与“风刃术”(天)结合,融入自身的神魂之力(人),创造出“风藤绞”:藤蔓带着风刃缠绕目标,风助藤势,藤借风力,神魂之力让藤蔓更具韧性和追踪性,对付度快的妖兽格外有效。

这些创新的法术,没有固定的口诀,而是基于他对三才能量流转的理解,随心而。其他弟子想学,楚根只能告诉他们:“先去理解风如何吹、藤如何长、你的心如何动,理解了这些,法术自然就会了。”

这种“从至理中创造”的乐趣,让他对修行的热爱愈深沉。他不再执着于功法的等级、法术的强弱,而是沉醉于探索天地奥秘的过程——就像一个孩童在沙滩上寻找贝壳,每找到一枚,都能感受到现的喜悦,而沙滩的广阔,更让他对未知充满期待。

第四章:大道至简,乐在其中

楚根的修行,渐渐变得“简单”起来。

他不再刻意制定严苛的修炼计划,也不再执着于每日必须增长多少法力、练会多少剑招。他的日子,就在观察天地、专研至理、偶尔锻剑、时常悟道中,缓缓流淌,像清玄峰的溪水,自然而从容。

但这种“简单”,并非懈怠,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精进”。他对三才之道的理解越深,越觉得大道至简,许多复杂的修行法门,究其根本,都离不开“天地人”的和谐。

他的“入定”不再需要刻意追求心无杂念,而是随时随地都能保持清明——在锻剑的锤声中,在练剑的风声中,在与师弟们的谈笑中,心始终如明镜,能照见万物,却不留痕迹。

清玄长老见他如此,笑道:“你这是摸到‘自然境’的边了。修行到最后,往往是‘道法自然’,不刻意,不执着,方能与道合一。”

楚根笑着摇头:“弟子只是觉得,这样很舒服,很有趣。”

他确实乐在其中。看着自己亲手锻的剑在其他弟子手中光热,能感受到“人”与“器”的连接之趣;看着自己种的灵草在灵田中茁壮成长,能体会“人”与“地”的共生之乐;看着自己悟的三才之道帮他人解决了修行困惑,能品味“人”与“人”的共鸣之喜。

一次,一位刚入蜀山的外门弟子对修行充满迷茫,问楚根:“师兄,修行到底是为了什么?每天练气、练剑,好枯燥。”

楚根没有讲大道理,只是指着院中的一棵桃树说:“你看这桃树,春天开花,夏天结果,秋天落叶,冬天休眠,它会觉得枯燥吗?它只是在顺应自己的天性,完成自己的生命历程。”

他顿了顿,继续道:“修行也一样。它不是任务,是我们作为‘人’的天性——去感知天地,去理解万物,去让自己的生命更丰富、更圆满。就像桃树开花不是为了给谁看,是它本身就想绽放;我们修行也不是为了什么目标,是我们本身就想探索生命的可能性。”

外门弟子愣了愣,看着桃树,又看了看楚根,忽然笑了:“师兄,我好像有点明白了。就像我练剑时,感受到风从耳边吹过,那种感觉……挺舒服的。”

“对,就是这种舒服。”楚根点头,“那就是修行的乐趣,是你与天地产生连接的瞬间。”

楚根的名声,渐渐不再只与“天才锻剑师”“法术高手”挂钩,更多的弟子称他为“楚先生”,因为他总能从最简单的事物中,讲出最深刻的道理,像一位温和的引路者,让人在修行的迷茫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他依旧每天去藏经阁看书,但不再执着于艰深的典籍,反而更喜欢读那些记载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的杂记;他依旧锻剑,但锻的剑越来越少,每柄剑都倾注了他对三才之道的新感悟,往往一剑既出,便被视为珍品;他依旧练气,但更多时候,是在灵脉泉边、在竹林深处、在云海之巅,感受天地元气的流动,让自己的法力与天地同频共振。

夕阳西下,楚根坐在静心坪的忘忧草丛中,看着最后一缕阳光沉入云海。他伸出手,掌心向上,天地元气如细流般汇聚而来,在他掌心凝成一颗五色的光珠,光珠中隐约能看到天的高远、地的厚重、人的灵动。

这便是他的修行,简单,纯粹,充满乐趣。他不再急于知道三才运转的最终奥秘,因为探索的过程本身,就已是答案;他也不再执着于生命进化的终点,因为每一个当下的感悟与成长,就已是最好的进化。

“原来,这就是修行的真谛。”楚根握紧掌心的光珠,光珠融入他的体内,与他的法力、他的神魂、他的肉身融为一体。他的眼中,映着漫天星辰,也映着自己澄明的心灵。

在这片蜀山仙境中,一个年轻的修士,正以自己的方式,读着天地这本大书,品着三才这大道之歌,在生命的进化与天地的奥秘中

喜欢从仙剑开始的修行路请大家收藏:dududu从仙剑开始的修行路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