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第二章:传承
引语:文脉传承啓民智,江湖之远念苍生。非是着书为留名,但求薪火永相传。
永和八年的初雪落在江南,为苏州园林披上素装。印书馆内却温暖如春,秦弓正在审阅新刊印的《永昌舆地志》校样。
"这里错了。"他用朱笔圈出一处,"狼居胥山在北狄境内,不是西凉。"
年轻的编纂连忙记下。这些日子,印书馆聚集了江南不少才俊,都是慕名而来,向秦弓请教学问。
吴戈推门进来,带来一身寒气:"又在忙?学生们都在等你了。"
秦弓这才想起,今日是他在印书馆讲学的日子。自去岁印书馆设立以来,每月逢五讲学已成定例。前来听讲的不仅有士子,还有商贾丶匠人,甚至附近乡邻。
讲堂内座无虚席。秦弓今日讲的是《水经注》,却不止于考据地理,更多是讲述各地风土人情,民生疾苦。
"。。。
所以治水之道,在疏不在堵。为政亦然,要通晓民情,顺势而为。"
他娓娓道来,台下衆人听得入神。
讲学结束,一个布衣老者上前行礼:"老朽是太湖边的渔户,听了先生的课,想请教个问题。"
"老丈请讲。"
"这些年太湖时常泛滥,官府一味加高堤坝,却越治越糟。先生方才说'在疏不在堵',不知可有良策?"
秦弓取出纸笔,画出太湖水系图:"您看,若在这里开凿一条新河道,将多馀湖水引入长江,或许可行。"
老者恍然大悟,连连道谢。
待衆人散去,吴戈笑道:"你现在倒成了百姓的'江湖尚书'。"
秦弓摇头:"不过是尽些绵薄之力。"
这时,阿升引着一位官员进来:"老爷,工部来人了。"
来的是工部水司郎中,为治理太湖之事特来请教。原来那渔户将秦弓的建议报给了官府,引起工部重视。
秦弓仔细查看了工部带来的图纸,提出几个修改意见。水司郎中茅塞顿开,临走时郑重行礼:
"下官代太湖百姓谢过先生。"
送走工部官员,天色已晚。秦弓站在廊下看雪,忽然道:
"我想编一本书。"
"什麽书?"
"《民生实务》。"秦弓目光深远,"将治水丶农耕丶医药这些实用之学整理成书,让寻常百姓也能看懂。"
吴戈握住他微凉的手:"这个想法很好。"
从此,秦弓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这本书的编纂中。他不仅查阅古籍,更常常走访乡间,向老农丶工匠请教实际经验。
这日,他们来到太湖边的渔村。村中孩童见有外人,都好奇地围过来。
"你们可都识字?"秦弓温和地问。
孩子们纷纷摇头。一个胆大的孩子说:"爹娘说,打渔的不需要识字。"
秦弓心中触动。回程路上,他一直沉默。
几日後,他找苏沫商议:"我想在印书馆旁设个蒙学,让贫苦孩子也能读书。"
苏沫十分赞同:"我早有此意。女子学堂旁还有空地,正好可用。"
蒙学很快开办起来,免费招收贫寒子弟。秦弓亲自编写啓蒙教材,吴戈则教孩子们强身健体的拳法。
消息传开,不仅贫苦人家送孩子来读书,就连一些士绅也愿意资助。印书馆的声势越来越大。
这日,新帝微服来访。见到蒙学中琅琅读书的孩童,他十分感动:
"太傅这是在为朕培养未来栋梁啊。"
秦弓躬身:"臣不敢。只是觉得,开啓民智,方是治国根本。"
新帝在江南停留三日,与秦弓长谈数次。临行前,他下旨将江南印书馆升为官办,赐名"文渊阁",命秦弓主持阁事。
这道旨意在朝中引起不小震动。太傅王崇古当即上书,说江湖之人不宜掌官学。但新帝力排衆议,坚持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