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穿越楚云飞有系统 > 第85章 理论升华(第1页)

第85章 理论升华(第1页)

帮助李云龙的经历,以及与周树、蒋介石等人的深入交谈,促使楚云飞开始系统梳理自己脑海中那些零散却前的军事思想。他意识到,零敲碎打的战术创新固然重要,但若不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易于传播的理论体系,其影响力终将有限。黄埔军校作为革命思想的熔炉和新式军官的摇篮,正是进行这种理论探索和传播的理想平台。

夜深人静,营房灯火阑珊。楚云飞伏在简陋的书桌前,就着一盏昏黄的煤油灯,铺开稿纸,深吸一口气,开始奋笔疾书。文章的标题,他斟酌良久,最终定为——《论新时代连排级战术》。

他决定不写空泛的战略宏论,而是聚焦于最基本的战术单位——连、排。因为这是军队的筋骨,是战术思想最终落地执行的层面,也是未来战争中损耗最大、最考验基层军官能力的环节。

文章开宗明义,直指当时国内军队(包括部分革命军)战术思想的僵化与落后:“……欧战之殷鉴未远,机枪、射炮、迫击炮之威力已昭然若揭。旧式密集队形、波浪冲锋,于强大火力面前,无异驱羊入虎口,徒增无谓牺牲。我革命军欲以弱胜强,挽民族于危亡,非有契合时代之新战术不可……”

接着,他结合一战战例、自己的实战经验以及对未来战争形态的预见,系统阐述了几个核心观点:

“火力为基,机动为魂”:强调步兵班排必须配属相当的自动火器(如轻机枪)和支援火器(如迫击炮、枪榴弹),形成基层火力支柱。战术核心应从“兵力密集”转向“火力集中”与“灵活机动”相结合。批判单纯依赖“刺刀见红”的勇气,主张“以火力消灭敌人,以机动保存自己”。

“疏散接敌,小组协同”:详细论述散兵线的重要性,强调利用地形地物,以疏开队形接敌,减少敌方火力杀伤。同时,提出建立灵活的“战斗小组”制度(如火力组、突击组、支援组),明确分工,密切协同,取代僵化的线性推进。

“近战夜战,以奇制胜”:针对革命军初期可能面临的装备劣势,大力倡导近战、夜战、偷袭、渗透等非对称战术。他认为,这些战术能有效削弱敌方技术优势,挥革命军官兵的主观能动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甚至初步涉及了城市巷战、村落战斗的简易原则,如“切角观察”、“交替掩护”、“立体清剿”等,这在此时的中国军界堪称石破天惊。

“后勤神经,通讯血脉”:越纯战术层面,指出连排级作战对弹药补给、伤员后送、战场通讯的极度依赖。强调战术成功离不开高效的后勤保障和顺畅的通信联络,呼吁重视野战电话、信号筒等简易通讯工具的应用和传令兵的训练。

“精神教育与战术训练并重”:最后,他将战术问题提升到更高层面。指出再好的战术,也需要有信仰、有纪律、懂得为何而战的士兵来执行。因此,必须将革命精神教育、爱国主义灌输与日常战术训练紧密结合,使士兵“既晓战术之巧,更明战斗之义”,方能成为真正的铁军。

文章旁征博引,既有对日俄战争、欧战的深刻剖析,又有对国内战例的反思,语言精炼,逻辑清晰,观点犀利,极具说服力和前瞻性。楚云飞巧妙地将这些越时代的理念,包裹在当时所能理解的军事术语和战例分析之中,使其既显先进,又不至于过于惊世骇俗。

文章写成后,楚云飞没有急于公开,而是先请周树主任私下指正。周树阅后,沉思良久,评价道:“见解深刻,切中时弊,尤重实效,颇具价值。然其中某些观点,如过于强调非对称作战,恐被误解为‘游击习气’;对精神因素之强调,亦需注意与党的政治工作相结合。可先在同学中小范围传阅,听取意见,逐步完善。”

得到周树的肯后,楚云飞又将文章呈送蒋介石校长。蒋介石仔细阅读后,召见楚云飞,当面肯定:“此文颇见功力!于我军战术革新,大有裨益。尤其强调火器与机动,深合我意。当印各队,供教官、学员研讨。”显然,文章中符合其“现代建军”思路的部分,深得蒋心。

于是,《论新时代连排级战术》一文,很快以油印小册子的形式,在黄埔校内部分教官和学员中流传开来。一石激起千层浪!

保守派教官嗤之以鼻,认为其“标新立异”、“不合操典”、“有损军人正面突击之勇武”。但更多思想开明的教官和学员则如获至宝!陈赓、徐向前等人大加赞赏,将其中的战术要点与沙盘推演、实战训练相结合,效果显着。甚至连一些起初不以为然的学员,在细细研读和实际验证后,也不得不承认其价值。文章中对士兵生命的珍惜、对战术智慧的推崇,也引起了许多底层出身学员的强烈共鸣。

楚云飞的名字,随着这篇论文,在黄埔校内声名鹊起。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能打仗”的尖子生,更被视作一个具有深厚理论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学生兵专家”。这篇论文,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也无形中聚集了一批认同其军事思想的追随者,初步奠定了他在黄埔一期中的理论权威地位。

喜欢穿越系列之楚云飞请大家收藏:dududu穿越系列之楚云飞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