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需要再次隐匿起来,静观其变。
就在楚玲珑离开扬州的第二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冲突,将本就暗流涌动的局势,骤然推向了高潮。
地点在距离扬州不远的淮安府。一队押送漕粮的官兵,与当地一个依附于漕帮的小帮派“金鈎帮”发生了摩擦。起因不过是几句口角,但不知为何,双方火气极大,竟动起来手来。混乱中,一名官兵小头目失手打死了一名金鈎帮的帮衆。
若在平时,这或许只是地方上的一桩治安案件。但在此刻,关于“前朝太子冤案”丶“朝廷打压江湖”的传闻正甚嚣尘上,金鈎帮群情激奋,认为这是朝廷故意挑衅,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当即扣下了那队官兵,并飞鸽传书向漕帮总舵求援。
漕帮高层本就因近来朝廷对水路控制加紧而心怀不满,又刚收到楚玲珑那封语焉不详却暗示风波将至的密信,接到求援後,认为这是朝廷试探江湖底线的信号,绝不能退让。于是,大批漕帮高手迅速赶往淮安。
另一边,淮安府衙见事态扩大,一面紧急上报,一面调集附近卫所官兵前往弹压。
双方在淮安城外运河码头对峙,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漕帮指责官兵滥杀无辜,朝廷欺压江湖;官府则斥责漕帮聚衆作乱,对抗王法。
消息像插了翅膀一样飞向四面八方。
原本还在为“赤螭玦”传闻而议论纷纷的各方势力,瞬间被这突如其来的现实冲突吸引了全部注意力。所有目光都投向了淮安。
江湖各大门派反应不一。有激进的派系摩拳擦掌,认为这是江湖向朝廷展示力量丶争取权益的机会;也有保守的门派忧心忡忡,生怕事态失控,引来朝廷大军镇压;更多人则在观望,看武林盟主萧千山如何应对。
朝廷内部,同样争论不休。强硬派主张立即调兵,以雷霆手段镇压漕帮,震慑江湖;稳健派则认为此时不宜将事态进一步扩大,应以调解为主,避免落入某些人(可能指江湖中激进势力,也可能指幕後推手)的圈套。
这场突如其来的冲突,就像一根导火索,点燃了积压已久的火药桶。而“赤螭玦”的传闻,则成了弥漫在空气中的助燃剂。
就在淮安局势最紧张丶双方即将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的前夜,一骑快马冲破夜色,驰入淮安城。马上之人,手持武林盟主令旗,高声宣布:
“盟主有令!江湖同道,即刻罢手,不得与官府冲突!盟主已亲自北上,面圣陈情!”
几乎是同一时间,一道加盖了皇帝玉玺丶由八百里加急送出的明发谕旨,也抵达了淮安府衙。
谕旨内容出乎所有人意料:严厉申饬了肇事官兵,将其革职查办;对死者家属予以抚恤;要求淮安官府与漕帮就地谈判,妥善解决争端,不得再生事端。更令人惊讶的是,谕旨最後还特意强调,“朝廷与江湖,皆为朕之子民,当以和为贵”。
这道谕旨,语气之缓和,处置之“偏袒”(相对江湖而言),在近十几年来是前所未有的!
淮安城外的紧张对峙,就在这双方最高层的干预下,骤然降温。虽然谈判细节仍在扯皮,但大规模流血冲突的危机,暂时解除了。
消息传出,朝野江湖,一片哗然。
所有人都意识到,风向……真的变了。
皇帝的态度,出现了微妙的,但却是至关重要的松动。而武林盟主萧千山的“面圣陈情”,更是十几年来破天荒的头一遭!
这背後,那枚突然现世的“赤螭玦”,那场恰到好处的地龙翻身和碑文传闻,那封神秘的预警信,以及淮安那场看似偶然丶实则关键的冲突……种种线索,似乎都指向了一个无形的推手。
很多人开始暗中打听,那个曾在荣王行馆出现丶献上“赤螭玦”的神秘女子,究竟是何方神圣?
而此刻的楚玲珑,早已远离了风波中心的扬州和淮安,正泛舟于烟波浩渺的太湖之上。
她听着船家说起淮安事件的最新进展和那道石破天惊的谕旨,脸上并无太多意外之色,只是淡淡一笑,伸手掬起一捧清澈冰凉的湖水。
水波在她掌心荡漾,映着天光云影,也映着她清澈而深邃的眼眸。
棋子已落,局已搅动。接下来,就该是棋手们,亲自下场对弈的时候了。
她很好奇,那位高高在上的皇帝陛下,和那位肩负江湖命运的萧盟主,当他们终于面对面时,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而她和阿凝丶萧琰所期盼的那个“了断”,是否真的能在这一片混沌与变局中,孕育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