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太府宫城之外,谢文珺才是庸都真正的……
书案上一幅未完成的《春猎图》,谢文珺提笔悬在半空许久,狼毫笔终究还是落回笔架上。
纸上原本要画十几年前的北郊猎场,不知不觉竟添了几分千骥原的风沙气。
昨夜庸都落了场凉雨,与她送走陈良玉那日的雨势相似。
春雨过後,天将转暖。
谢文珺手里捏着半枚刚剥好的枇杷,又一次走到廊下。
庭院里,石榴花开得正艳烈。北方的书信今日该到,却仍未至。
谢文珺叫北境每三日须传回一封书信。只是从千骥原到庸都山高路远,纵是快马兼程,也得走够数日。
所以每次接到信,她都清楚,送到她手中的永远都只是陈良玉数日前的旧讯。
遥寄千骥盼近音。
她好不好?
远方的回音未到,却先一步传来了圣驾回銮的消息。
荣隽阔步走来,“殿下,陛下回宫,銮驾已到庸都城外了。”
谢文珺心中一疑。
此前她叫江伯瑾上谏皇帝南下巡田,直至今岁开春,谢渊方才动身。算算日子与往返的脚程,谢渊巡田的仪仗是行至半途而返的。
定是出了什麽变故。
或许是沿途遇了乱,或许是身子出了岔子,但无论哪种,他都瞒着。
长公主府外传来清脆的马蹄声,紧接着,传旨太监的尖细嗓音便穿了进来:“陛下有旨,宣长公主即刻入宫面圣!”
只说是政务需商,再无多言。
方才还悬着的盼信心绪一扫而空,仲春的风里,似乎又即将迎来一场变局。
去岁金秋,苍南的稻子收成不好,许是前年的一场旱灾过甚,尽管过去了一年,旱情的影响仍在持续。
朝堂之上,大臣们纷纷奏报南方各地农田歉收的惨状。谢渊本就生了南下巡田丶亲察民情的念头。
农桑乃国之基业丶民之命脉。
朝堂的奏疏终究隔了一层,他要前往田间地头,亲眼看看土地的旱情与百姓的生计。
此行势在必行。
这念头萦绕心头半载有馀,直至祯元九年开春,待官署裁撤之事稍有缓歇,他才终于放下朝堂的繁杂牵绊,动身啓程。
一路上,百姓们纷纷夹道相迎。
连片的农田,整齐如绿毯,田埂边还引了新挖的水渠。
随行的地方官上前回话道:“陛下,这片田去年遭了旱,虽没有苍南前年的旱情严重,可也叫百姓遭祸,多亏长公主殿下派人前来督农,改种耐旱秧苗丶修渠引水,才有如今这般长势。”
这地方官久居外任,半点不知皇帝与长公主之间早已是暗中角力的局面,“从前此处多是薄産,如今能有这般光景,都是长公主殿下踏遍田埂丶亲授农法的功劳。”
谢渊收回远望的目光,语气平淡:“江宁确有才干。农政能成,也多亏了你们与百姓同心协力。”
再往南巡。
越近苍南,因旱情遭灾的情况便越普遍。
沿途不乏听闻。
谢文珺让苍南谷家在学屯试种的河州稻收成不错,去岁便往淮南区域与苍南引入结穗更饱满的河州稻,又问远在逐东修河堰丶农渠的严姩借了几个灵鹫书院出身的亲传弟子赶赴南方灾区修河渠。
天灾面前,人力能干预的实在有限。
旱情虽稍有缓解,可河渠水量不足,灾情的根本仍未扭转。沿途百姓不乏衣衫褴褛丶手里攥着空粮袋的人。行至淮南区域後,仪仗停在一处河沟见底的稻田旁,谢渊走下銮驾,在田埂上蹲下身子查看庄稼长势,眉头紧锁。
一旱连秋到岁初,万方疾苦皆吾过。
这份对民生疾苦的切身体会,也让他重新回望谢文珺曾坚持要亲赴各地巡视农桑丶遍历国土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