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她知道这些构件的作用时,更是瞪大了眼睛。居然还能这样?
而且,从这个过程中,她也终于感受到了向齐向明两位大师级工匠的水平。
做旧,远比做新难上百倍。
唐果亲眼看着向齐师傅精准地在选好的老料上下刀。他不是在雕刻,而是在引导木材呈现出岁月和损伤的痕迹。他还用特制的工具在内部小心翼翼地刮出微小的空腔,模仿虫蛀;以精准控制的温湿度,诱使木材沿着特定纹理産生几乎不可见的微裂。
甚至用不同硬度的槌棒,在关键节点敲打出内部纤维的疲劳损伤,而外表却只有极其细微的色差变化。
向明师傅则负责将这些已经制造出问题的构件,以近乎天衣无缝的榫卯技艺组装起来。他手下诞生的榫卯构件,从外表看,与健康的构件别无二致,连木材的包浆和岁月的风化感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唐果和同学们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才能勉强跟上两位大师的节奏,他们在这个过程里只能做一些打磨丶递送工具的辅助工作。
但即便如此,也心满意足了。
在半个月後,榫卯构件终于制作完成,一共十个,被并排放在铺着绒布的长桌上。
比试的时刻到了。
项目部的核心成员几乎都到场了,叶世安神情严肃,李工带着他的助手和全套便携扫描设备,宇文恺则依旧是那副古井无波,云淡风轻的样子。
“第一个构件,”向齐指向桌上一个结构精巧的木构件,“回云斗心榫,出自木塔第一层东南角的柱头铺作。”
衆人的目光聚焦过去。
那榫卯造型优美,如同几片流云回旋环绕,共同拱卫着中心一个微微凸起的心形木块。其结构是利用多层弧形榫舌从不同方向插入中心的卯槽,形成向心压力,既能承重,又具备一定的弹性,是木塔底层承托巨大重量的关键节点之一。
李工团队的扫描设备发出轻微的嗡鸣,数据在屏幕上快速滚动。他仔细分析了应力云图和内部结构成像,随後给出判断:
“根据扫描,此构件内部结构完整,各榫舌咬合紧密,无明显损伤或疲劳迹象,评估为状态良好,无需干预。”
宇文恺并未使用任何仪器,他上前一步,手指轻轻抚过榫卯表面,感受着木纹的走向与细微的温差,甚至俯身细闻了一下木材的气味。
片刻後,他直起身,淡然道:“木性稳定,结构力传递顺畅,云头无滞涩之感。无恙。”
向齐点了点头,记录下结果。两人判断一致。
“第二个构件,”向齐移动脚步,指向另一个外形更为方正丶结构显得层层叠叠的榫卯,“叠山交梁榫,位于木塔第三层暗层,用于连接内柱与井口枋。”
这个榫卯看上去就像微缩的层叠山峦,通过多个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榫头交叉咬合,将来自不同方向的力有效地分解丶传递。其工艺之复杂,让在场的学员们叹为观止。
“真美啊。”唐果目光痴迷。
这一次,李工和宇文恺几乎同时给出了判断。
李工同样是依据仪器数据:“内部无明显缺陷,各交叉节点结合紧密,状态稳定。”
宇文恺则是通过观察榫卯缝隙的均匀程度和轻轻敲击听音,得出了同样的结论:“结构稳固,受力均匀。”
连续两个构件判断一致,让现场的气氛缓和了不少。
但叶世安的表情却更凝重了。
说实话,他更相信宇文恺,这是同为匠人的直觉。如果这场比试并不能分出个高低,那反倒会更麻烦。
向齐走到第三个构件前。
这是一个造型尤为奇特的结构,它如同一个倒悬的铃铛,上宽下窄,通过精巧的斜面与内部悬挂结构,将檐角的巨大重量传递到主柱上,是木塔出檐深远的力学关键之一。其结构内部有多处视线无法直接观察的暗榫和销钉。
“第三个和接下来的这八个,都是悬铃挂角榫,它们的问题都不一样。”
这个榫卯正是让宇文恺和李工産生分歧的榫卯。所以他们做了相同结构的不同状态。
李工的团队再次动用各种手段进行扫描。这一次,数据分析的时间明显长了许多。
他盯着屏幕上那些色彩斑斓的成像图,尤其是几处信号略有异常的区域,反复比对後,谨慎地开口:“扫描显示,构件主体结构完好,但在上部悬挂节点附近,发现细微的材质密度不均,可能为长期受力导致的初期纤维挤压,但尚未形成明显裂隙。根据构件计算,目前仍在安全范围内。建议列入观察名单,暂不进行干预。”
还是一样的结论。
轮到宇文恺了。他走近这个悬铃榫,目光锐利如鹰。
他并没有立刻触碰主体,而是围着它缓缓走了一圈,从不同角度观察着木纹的走向和榫卯接口处几乎不可见的缝隙。然後,他伸出食指,用指背极其轻柔地拂过李工提到的那处所谓密度不均的区域,闭目感受了片刻。
当他睁开眼时,眉头微蹙,摇了摇头。
于是,局面又回到了一开始的问题之初。
“继续下面的吧。”叶世安果断打住,让他们再检测接下来的几个。
所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剩下的悬铃挂角榫。
接下来的检测过程,在一致与分歧的交错中快速推进。